板眼

版次:07    作者:2019年12月12日

板眼,本是传统音乐和戏曲唱腔的节拍,每一小节中的强拍,多以鼓板敲击按拍,称“板”,次强拍及弱拍,则以鼓签或手指按拍,称“眼”。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庄子谈庖丁解牛处云:‘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中音者,鼓刀之音节合拍也。刀声亦合乐府之板眼。”同为明代人的王骥德在《曲律·论板眼》中说:“古拍板无谱,唐明皇命黄幡绰始造为之。牛僧孺目拍板为‘乐句’,言以句乐也。盖凡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板以为节制,故谓之板眼。”《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他说完了这段科白,又按着板眼,拍那个鼓。”《四世同堂》十九:“(晓荷)右手的食指中指与无名指都富有弹性的在膝盖上点着板眼。”

戏曲舞台上的演员,如果音韵协和,唱腔优美,声情并茂,大家就会赞叹:真是“有板有眼”;如果只严格按照曲式,不融入戏曲之中,音虽准,情却少,太过刻板,行家里手就会说:太“一板一眼”了;更有甚者,连曲调都掌握不准,重处不“板”,轻处不“眼”,听者会觉得:已经“荒腔走板”了。

四川人也经常用到板眼一词,但四川人嘴里的板眼,并不指传统音乐和戏曲唱腔的节拍,而另有所指。一个人办法多、主意多、机巧多、花样多、手段多等等,都可称之为板眼多。

罗清和的《方脑壳传奇》第四十九回《方脑壳好孬弄了个赖帐官》,写毛月梦一行到广州,“在回川前,罗汉和方正奎想上街买点东西回家。”毛月梦劝他们小心上当,“方正奎笑道:‘大哥放心,我和罗汉兄跑广州多次,对这里一切都了如指掌,什么板眼都懂……’”克非《春潮急》中,李克听了张洪久对梨花村村情的分析,“不觉对面前这个比自己年轻,好些地方却比自己高明的同志,越发满意了,笑道:‘所以,有时你就故意装聋作哑了,遇上事情也不开腔了。看不出你个老实人,还会耍这个板眼儿!’”

其实,四川人嘴里的板眼,与“传统音乐和戏曲唱腔的节拍”之板眼,也有关联。办法、主意、机巧、花样、手段等等,在人的思维和行动里,就相当于“音乐和戏曲唱腔的节拍”,这个“节拍”也有轻重缓急,也得照章办事、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