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 作者:2019年12月06日
鼠年春节将至,作为达城市民年货中必不可少的存在,灌香肠成为不少家庭眼下的“工作重心”。那么,今年在肉价上涨的背景下,“灌香肠”生意怎么样呢?
昨日上午,记者走访了达城朝阳农贸市场和西圣农贸市场发现,大多数灌香肠的摊点都有市民在排队等候。“往年每天能灌500斤香肠,现在每天只能灌200斤左右。”多数摊点的师傅都表示,因为猪肉价格上涨,今年的生意比去年冷淡多了。
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朝阳农贸市场看到,四五家灌香肠的摊点前都站着来灌香肠的市民。“这几家店都是老字号了,只灌香肠不卖肉,很多人都知道。”市民刘先生说,他早上8点半就来了,“广味和辣味都收4.5元一斤的加工费,味道比外边卖的成品好。”记者看到,这个摊点有两位师傅,分别负责碎肉、拌肉、灌肠和扎绳。负责扎绳的老板马先玉告诉记者,风吹过,香肠的表皮起了“皱纹”,大概10天至1个月,晾干了就可以吃了。问及今年的生意,马先玉直摇头,“生意降了一半。去年这个时候每天能灌五百多斤,但现在平均每天只有一两百斤。”
朝阳农贸市场另一家摊点前,市民李奶奶拿着灌好的香肠告诉记者,“今年的加工费和去年差不多,但猪肉涨价了。往年家里都是灌20斤香肠,今年我只灌了10斤。”
在西圣农贸市场,正在排队取香肠的田女士表示,自己是第二次到店中灌香肠了。田女士告诉记者,这次她准备再灌10斤送给刚结婚的女儿。“的确感觉今年生意没有前两年好,以前老板的帮手都好几个,今年就一个人。”
“今年生意虽然不如往年,但也还过得去,去年高峰期每天灌七八百斤香肠,今年每天最多能灌三百斤。”西圣农贸市场一灌香肠店老板告诉记者,现在来灌香肠的基本是常年住在本地的市民,到腊月时,还会有很多外地务工回来的市民来灌香肠。
□本报记者 赵曼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