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19年11月15日
16谐音“要顺”,被很多场合喜欢,包括医院的床位。但前段时间,16床连续去世两位患者,第二天安排病员入住时,他被周围病友告知,拒绝这个床位,觉得不吉利。
第一位患者57岁男性,扩张型心肌病,身体还很壮实,心脏已大到不能跳动。并不富裕的家庭,艰难地支付着他多家大医院辗转求治费用,当疾病和经济同时绝望时,他最终选择在基层医院治疗。
每一次住院,家人都做好了永别的准备,然后似乎好了一点,松口气出院回家,不久又是一次循环。那天他和前一日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出奇地沉默,他的妻独坐床边。
换药的护士发现患者情况异常,立即通知医生时,心跳已停、呼吸尚存,双瞳开始散大。各种抢救措施不过在尽最后的人道,生命无法挽回,斯人终去。
他的妻儿明明早有心理准备,当医生宣布死亡时,依然哀声恸哭。他们虽被告知生命落点的范围,却不知道落点的具体位置,当这个位置呈现,就是诀别。
第二位患者87岁女性。以我安慰患者的方法,对婆婆说:“差不多了,这么多病还活这么大岁数,击败95%的对手,赚惨了。”然后幽她一默:“赵医生恐怕活不到那么大,你老人家先去,在那边给我占个位置,我来的时候介绍一下注意事项。”
所以这个患者属于油尽灯枯的正常死亡,如果不是老人在临终前,诸多致命的病因中添加了一个新症状——下消化道出血。因为这个症状,死亡证上多了一个诊断,死亡病例讨论中增加了几种可能性,使讨论更像讨论而不是定论。
从医20多年,经历的死亡病例也多,何以要记录这两个患者?
放寒假后,科室里来了几个大一、大二医学院校学生见习。以自己上大学时的经历,大一、大二基本上是基础学科,没有医学基础,到医院见习,可以学到什么?
调来学生的大学课程,除了体育、政治、英语等相同的学科外,多了“大学美育”“心理健康”“心理自助与助人成长能力训练”等课程。似乎只有“人体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相关。
那么他们到医院就不是学习疾病的诊断治疗,不是学习药物的合理使用,不是学习病历的规范书写。他们到医院是要感受医院的氛围,感受健康和疾病的对抗,感受生和死的界限。
刚好这两个患者,在医学生半月的见习期内,先后几天去世,他们用生命带来一场死亡病例讨论,给这些孩子们最深刻的死亡教育。
我希望这场死亡病例讨论,能让孩子们认识到死亡的残酷悲哀,医学的无能为力,医生的无可奈何。
希望孩子们认识到死亡的公平,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体,死亡就是终止,没有差别。
希望孩子们看到中年人父辈的死亡,激起他们对医学的挑战,努力挽救健康、延长生命。
希望孩子们看到患者家属,接受死亡现实,离院时不忘对医生护士道谢,相信世间善良的人性居多,不要被一些极端的恶性伤医事件,以及社会上一些对医生的偏见,丧失了从医的决心和信念。
但是我不得不告诫孩子们,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能低估个别人的恶。
给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同行的病人,年龄很大多种疾病,多次病危抢救成功,患者儿子很感激医生,最终看他父亲实在不行了,去了另一家医院,全程暗中录像,几小时后死亡,他们在录像中找到一个很小的差池,讹了医院4万。他得意地给朋友打电话,说我对得起你,没有找你的麻烦哟。朋友惊出一身冷汗。
对这种心怀恶意的人怎么办?我真的无解,只能对孩子们说,这是极个别的、罕见的,如果碰到,就像你不吸烟也有可能患肺癌,只能自认倒霉。努力做得更好减少被抓把柄的错误,每一次劫难都是学习的机会。
看孩子们的课程,多了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学医需要健康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因为我们面临的不只是疾病和死亡,还有当今社会的苛责。希望这场死亡病例讨论,能带给你们课本之外的裨益,能坚定你们当医生的信念,让医疗队伍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