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6 作者:2019年10月11日
半夜迷迷糊糊中,听到卧室外有人走动,一个激灵醒来,仔细分辨声音来源。赵医生是比较有胆量的女人,不会尖叫起来打草惊蛇,我要做好充分的判断和分析后才唤醒身边人,不然信息交流不畅惊动了歹徒,狗急跳墙就不划算了。
屋外那人脚步从容淡定,毫无蹑手蹑脚的掩饰,直接进了客房卫生间,还打亮了灯,哪个贼娃子这么不专业,不提前做好各项准备,还在业主家里方便。愣了片刻彻底反应过来,今天是国庆长假第一天,儿子昨晚回的家。习惯了空巢老人的生活,猛然忘记家里还有一个大家伙。
早在半月前,各路朋友同事就在商量假期安排。这让我很纠结,儿子读书的城市离家近,放着7天的假期不见上一面,实在下不了决心,也知道孩子大了不想和父母在一起,就是舍不得。于是问儿子安排,小子决定先回家,4号下午离开,用他的话就是:陪你们的时间还多些哟。好像仁至义尽似的,我们猜想这小子肯定是预算不足,回家蹭吃蹭喝的。
不过儿子在家的日子真就忙碌而愉快。小子如同一个巨大的海绵,吸收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很懂事地不让这些成分浪费。我做的土豆鸡被他高度表扬,吃剩的汤汁第二天煮面继续表扬。体谅着猪肉涨价,要求吃一次油焖大虾,看他可着劲地埋头剥虾,咀嚼得心满意足的模样,我成就感十足。
到底是小大人了,来回不需要接送,他拉着拖杆箱进门后一直哼着《我和我的祖国》。小子说:国庆是最拥挤的节日,大人小孩都放假,这次就不出去旅游了,要看阅兵式,还要看电影,就在家里待几天。正合我意,平时工作忙,当医生节假日轮休,好容易攒几天假又四处奔波,实在辛苦。一家人清净相处,买菜煮饭、烧水泡茶、上网看书、看电影看电视,聊聊天谈谈地,打趣儿子耍女朋友,多好。
同学的儿子今年刚在外地参加工作,也回了达州,约在一起吃饭,表扬小伙子体贴懂事,不去约会回家陪妈妈。小伙子语气有些沉重说,本来是约朋友出去玩,前几天一位同事突然自杀,之前完全看不出任何征兆,父母悲痛欲绝,都是家中独子,让他感到紧张恐惧压抑,所以赶回家陪母亲。
作为一代独生子女的母亲,我最不忍心听到“失独家庭”这个有历史烙印的专用名词,想想都会剜心痛刺骨寒。一方面是随着年龄增长,生育能力降低甚至丧失,再一次生儿育女的机会越来越小;另一方面,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幼年、童年、少年、青年的印象已经成为我们人生的部分,失去这些比拿去我们的生命更残忍(我不想掩饰我的脆弱,写这些文字时很想哭)。
曾经接诊过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儿子意外去世已经两三年,虽然语言平静,但表情茫然淡漠、眼神空虚游移,注意力涣散,症状大多都由丈夫叙述,懒懒地间或回答一两句提问,偶尔礼貌地微笑,那笑容勉强克制,好像下一刻就会变成哭泣。我建议他们找心理医生,丈夫突然哽咽,掏出几个药盒子说:看了的,还开了药,没啥效果,就是走不出来。
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走出那种痛及心扉的创伤,特别是女性。十月怀胎用身体孕育、血脉相连的生命,小小的肉肉的,在我们的手心里长大,然而有一天他却比我们先离开,除非记忆消失,这种痛伴随终身。
两个儿子都懂事,看我们伤感担心,你一言我一语:“就想不通为啥有人自杀,我从来没得这种念头。”“我也是,听说人一生总有几次不想活,但我还没遇到过。”两人的表白让为娘们放心。但是孩子你们还年轻,经历的事太少,人生还没遇到真正的挫折,你们且记住:生命于你不是你一个人的,它是父母亲人血缘的聚集和渗透,关系两个家族的延续。
当然失独家庭的主要原因不是自杀,更多的是各种意外和疾病,如何绕开这些礁石,才能更好的避免悲剧发生。所以,要告诉孩子社会复杂、人心难测,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分得清对错,身体才是立命之本,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仗着年轻挥霍能量。
和儿子聊天谈到前段时间看的一部美国纪录片《徒手攀岩》,问他感觉怎样。儿子嘿嘿一笑:我还是不能接受这种冒险,掉下去肯定是死。儿子的观点暗合我的心意,那些绝壁攀岩、峡谷走钢丝,用生命做赌注的挑战,看着都惊心动魄,留给寻求刺激超越极限的勇敢者,我只要你平安。
电影里为了战争胜利需要组织敢死队时,指挥官会说:家有兄弟的出列。在中国的传统里,怎么样也要给家中父母留下一个后,那是念想那是希望。你是独生子女,我们就不愿意要求你那么勇敢,那么无所无惧,我们需要晚年能和你一起含饴弄孙。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因为纪伯伦一生没有孩子,所以才可以这样理智: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而且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