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1 作者:2019年09月13日
“……凝聚着辛勤的汗水。”凡提及“汗水”的词句,几乎都与“勤劳”有关,多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作出的努力。
美食的传承和创新,凝结了古今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此暂且不表。单就因为传统食品工艺和对卫生要求认知的局限,使得当今许多食材真正掺和了操作者的“汗液”,你怎么看?
如今有许多饮食的传统加工方法,在操作过程中,食材与操作者“肌肤相亲”,与汗液、甚至是皮屑“深度融合”,被繁忙喧嚣的城市、人群视而不见,几度春秋,数度消化,形成常态,你可知否?
食品安全的“界限”在哪里?——在很多人看来,“不出事”是底线。“不出事”是坚决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既称之为“安全事件”,说明“犯事儿”比较严重,比如生产使用地沟油、违法违规添加违禁物品等等;更严重者是就餐后明显“感到身体不适”导致住院就医甚至死亡。
那“不出事”是不是就意味着食品“安全”了呢?
“不出事”的餐馆和食品很多,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操作规范”的“安全线”还相去甚远!
有很多消费者和经营者,都抱着“不干不净不生毛病”、“反正不得死人”的陈年老规,对确保食品安全的流程不知晓,或者说认识不够深刻,思维守旧,陋习难改。食品的安全卫生,仍然有着失之于高压态势的严管和禁锢于传统工艺的不规范,与这个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
上世纪80、90年代,达城某拉面馆的名气很响,拉面在现代生活中也是一道极其普通的面食。人们专注于拉面制作的形式,感佩于将面团拉成发丝状的独特工艺。但是,你是否忽略了光膀赤膊、挥汗如雨的操作者,在揉面、拉面的过程中,没有任何防护服、手套、口罩的隔离,汗液、皮屑、唾液是如何与面食发生着深刻的“物理”反应?!
类似于拉面传统加工工艺还有比如包子的制作流程,面团的反复糅合、拿捏,肉馅的拌和,后期包子的制作成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没有任何隔离措施的“裸手工”操作。人们熟知的“某某白肉”,片大且薄,闻名遐迩。其切片白肉的方法是,左手掌按住煮好的厚实圆尾肉,右手拿刀,横着放置于左手掌之下,估摸着肉片的厚薄,然后下刀慢慢削切,食材的工艺和晶亮剔透的型制堪称一绝,而反观其加工流程的卫生要求,着实不能恭维,甚或有恶心之感;某某肠粉儿,木头制作的加工工具流传千年仍在沿用,而直接频繁用手抠、挖附着在工具上的食物也广受游客诟病。诸如此类的一些川外地方名特小吃等等,其加工方式与肌肤的接触发生着“紧密联系”。而这一切,都被堂而皇之冠以传统的“纯手工制作”光环,遮蔽了卫生安全的瑕疵和隐患!
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也印证了生产力的发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改良传统食品加工工艺势在必行,尤其是民间广为盛行的各种食品、特产的加工制作。而要赋予传统食品加工科学、卫生的手段,似乎还有很长的路。其中的核心,是人们首要提高食物安全卫生等级的认知水平,再来改变、提升传统工艺的加工方法。
其实,在餐饮食品加工过程中,要隔绝肌肤与食材的直接接触,并不难。一是改变传统思维和习惯,二是“戴套”。“戴套”包括基本的头套、口罩、防护服、手套等,这样在加工过程中,就大大避免了操作者的“人体组织”、汗液、其他污物与食材“发生关系”。
酒肆林立,觥筹交错,物质丰富带来经济繁荣;碗筷之间,餐厨交融,礼尚往来演绎人情世故。一个民族的繁衍和兴盛,人们的饮食结构、习惯是最为直接的反映之一。不仅是餐桌美食杯盘的华丽堆砌,更需要餐桌健康、餐桌文化、餐桌文明的传承、创新和进步!
餐桌文明怎么体现?餐饮单位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加以正确引导,除了醒目提示文明用餐的标识,还应有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包括合理点餐的指导,文明用餐、光盘行动的劝导。目前不文明就餐体现在:一是有些大型宴席浪费现象依然是“重灾区”,除了形式与虚荣作祟以外,就是认为反正是“份子钱买单”;其次是公共餐桌提供公筷、公勺的意识不强,甚至是没有,何谈普及;三是就餐场合哄闹现象较为突出,秩序不井然;四是部分就餐者严重缺乏在公共餐桌就餐的卫生方式和习惯,比如私用筷子、勺子反复在公用菜盘、汤钵中搅和夹取菜肴。
近代以来,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积贫积弱、物质匮乏,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腾飞巨变,到如今人们的衣食无忧,受制于饥荒年代的影响和教育,人们对于食物的概念,有着太多刻骨铭心的酸楚和幸福记忆!
过去对食物的奢求、获取与迷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物质的丰盛,如今人们已转变为吃绿色、吃健康、吃品位的精神需要。而要光大、普及文明科学用餐的思维和氛围,我们自身要提高用餐鉴赏水平;经营者要提升文化理念、营造文明用餐环境、精细卫生环节、服务真诚专业;监管者要扶持引导、严格监管、秉公执法,才能让参与餐饮业的你我他,成为反映这个时代的符号和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