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暨残疾人扶贫创业大赛圆满落幕

十人荣膺“巴渠特美工匠” 扶贫创业大赛八人获奖

版次:06    作者:2019年07月12日

美发竞赛

刺绣十字绣竞赛

盲人保健按摩竞赛

文本处理竞赛

裁剪工竞赛

竹编竞赛

扶贫创业大赛获奖选手

11日,由达州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主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扶贫开发局、市残疾人联合会承办的我市首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暨残疾人扶贫创业大赛落下帷幕。

10名获得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的选手被授予“巴渠特美工匠”荣誉称号,每人奖金3000元;二等奖20名,每人奖金2000元;三等奖30名,每人奖金1000元,获二、三等奖的选手,被授予“达州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8名选手分获残疾人扶贫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

168人参加10项技能竞赛

大赛开幕式在达城西外人民广场举行。来自罗浮广场、达州骨科医院、通川区红十字医院的爱心企业代表队、参赛选手以及相关成员单位参加。

8时许,赛事在一场美妙的歌舞表演中拉开了帷幕……开幕仪式结束后,来自我市各县(市、区)及经开区的8支代表队168名参赛选手前往赛事主场市电大进行了4大类共10项的职业技能竞赛,包括计算机类:网页制作、文本处理、数据处理;美术专业类:海报设计、摄影;手工业类:裁剪工、竹编、刺绣十字绣;服务类:盲人保健按摩、美发师。考试时间5个小时。

9时许,在赛事现场,记者看到,每个赛场各项目竞赛器材、设施设备已全部就绪。网页制作、文本处理、数据处理赛场、海报设计、摄影赛场,机房电脑通过最后一次正常调试已打开。裁剪工、竹编、刺绣十字绣赛场,针线,绣品,剪刀,布料等工具已经按考位依次分好。盲人保健按摩赛场,每个考位配备两名志愿者,一名负责服务,一名做考试模特,参赛选手在等候区等待叫号考试。美发师赛场,考位上插座、梳子等工具已全部备好,每位选手由主办方配两个专业竞赛假模头。每个赛场还配有两名志愿者,一名手语翻译,主要路口都配有志愿者引领,重度残疾参赛者配有陪护员,多处设置无障碍设施。

10时,考试正式开始,选手开始聚精会神的考试。此次赛事,网页制作、文本处理、数据处理试题主要考办公软件(PPT、Word、Excel等)操作;海报设计、摄影考试试题是利用PS软件设计一张海报;裁剪工试题为制作一件衣服;竹编试题为编制一只竹篮;刺绣十字试题为刺绣一只蝴蝶;盲人保健按摩主要考在规定时间内手法的推拿;美发师试题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男、女两个假模头的发型修剪设计。

最终,来自宣汉县的廖强(数据处理)、达川区的刘俊宏(网页制作)、通川区的李鹏(海报设计)、宣汉县的龙潜(摄影)、达川区的许莎(文本处理)、大竹县的邱罡(保健按摩)、宣汉的龚兆会(美发)、大竹县的胡志全(竹编)、达川区的陈铃丹(十字绣)、达川区的龚永芬(服装剪裁)获得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并被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残疾人联合会授予“巴渠特美工匠”荣誉称号,每人获得奖金3000元。获二、三等奖的选手,授予“达州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分别获得奖金2000、1000元。

宣汉县刘利国获扶贫创业大赛一等奖

当日,我市首届扶贫创业大赛在中恒君豪酒店举行,我市共8名选手参赛。

该赛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自主创业残疾人的大力支持,他们踊跃报名,经过各地层层推荐筛选,最终谭龙、刘后浪、马德菊、刘利国、杨洪、周兰兰、张达刚、王文建等8名选手进入大赛。

比赛现场播放了8位选手的创业故事与心路历程VCR,他们乐观进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精神,付出超常努力,以精湛娴熟的技能,用创新创业的精神,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父老乡亲致富,深刻诠释了“你我同行 脱贫奔康”的活动主题。对于每位参赛者,专家评审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听取了残疾人创业者们对自己创业历程和产业发展情况详细介绍。

“我从未服输!”选手谭龙在台上骄傲地说。38岁的他是通川区东岳镇人,因一次意外事故,失去一只胳膊,肢体二级残疾。他多次外出务工,却因残疾屡屡碰壁。2000年,他回乡养鱼,因缺乏专业技术,全部亏损。百折不挠的他于2016年创新思路开放池塘供垂钓,建起了鱼庄,并不断钻研养鱼、烹鱼方法,现在鱼庄经营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他追逐人生梦,身残志更坚,专家评审对于他不为命运困扰,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一人富不是富,众人富才是富!”选手刘后浪声音洪亮地说。他是达川区万家镇人,12岁时因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腰再也挺不直了。为读书和治病,家里欠下巨额债务。2013年,镇党委、政府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其申请了5万元的无息贷款,助其修建养殖场。如今,养殖场年出栏山羊300余只,正在建设600平米的新型豪猪圈舍。2018年,他荣获“四川脱贫榜样”荣誉称号和“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他在致富的同时将养殖经验免费普及给想要养殖的村民,带动当地村民致富。

今年58岁的马德菊是万源市官渡镇项家坪村人,四级肢体残疾。她勇于跟命运抗衡,在万源市残联的帮助下,开垦荒地,学习技术,种植药材,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如今她种植的重楼、萼贝等中药材已经发展到了近150余亩,年收入超过30余万元,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能人。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她不忘父老乡亲,主动传授中药材种植技术给周边农户,免费发放中药材种子,带动周边35户农户120人种植中药材致富。

刘利国是宣汉县芭蕉镇人。1996年高中毕业便加入了打工队伍。2009年在福建因一次车祸导致左小腿粉粹性骨折,留下肢体残疾。2013年他通过自身努力考聘为芭蕉镇残联专干,为1134名残疾人服务。2014年,他与人合伙在芭蕉镇花生村投资,以土地入股方式,组建了宣汉县丰裕种植专业合作社,解决贫困户40户120人就业问题,种植油橄榄2000亩45000株。

31岁的杨洪是大竹县庙坝镇人。10岁时,查出脊椎错位而导致脊柱侧弯,其母因病长期卧床。祸不单行,父亲2004年因腿伤无钱医治而截肢。那时,杨洪只有17岁,拖着残疾的身体,毅然决定外出务工撑起这个家。2014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特别是残联的支持下,鼓励他回乡创业,开设线下“农村淘宝店铺”,改善了家庭经济环境,并主动关心解决残疾朋友的就业问题。他弯曲的是脊椎,挺起的却是胸膛。

“创业成就梦想,自强成就人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赛场上,渠县东安乡栏桥村视力残疾的周兰兰坚定地说。2017年她顶着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负债在家乡的荒山上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标准化养兔场,开启了她的逐梦征程。而今,她已养兔320只,正在规划年底扩大养兔规模达1200只,届时将解决贫困村民10余人就业问题。她用自己的手铺筑人生路,用爱心回报社会,展现了一名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观和无私奉献的崇高胸怀。

“我是我们村养猪状元!”38岁的张达刚,开江县新街乡狮子庙村村民,肢体残疾。2000年从事养殖,2004年的一场洪灾让他损失60多万血本无归,他远赴浙江,打工之余继续学习养殖。2016年他带着资金和技术回乡,重整旗鼓,将养猪场扩大到700多亩,年出栏生猪2000多头,年产值500余万元,解决30余村民就业。他正计划发展综合观光农业,新增经果林500亩、鱼养殖100亩,建设特色农家乐,帮助更多村民就业。

“我想做所有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榜样!”53岁的王文建话音刚落,就赢得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家住经开区幺塘乡后河村3组的他自幼患先天性肌无力症,肢体4级残疾。由于家中姊妹众多,生活贫苦艰难,靠乡邻帮衬长大。他立志要靠自身努力改变家庭面貌,便开始学做生意,从走乡串户买卖鸡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走进了达城,并扎根开办了属于自己的粮油批发店,担任达州市建慧商贸总经理。

这些创业者的故事深深打动了评审专家,受到评审专家们的敬重和赞誉。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刘利国获得一等奖,马德菊、刘后浪获得二等奖,谭龙、杨洪、周兰兰、张达刚、王文建获得三等奖。

此次大赛共设两个团体奖。达川区、宣汉县、大竹县、渠县、开江县代表队获得优秀组织奖。达川区、万源市、宣汉县、大竹县、渠县、开江县、经开区获得道德风尚奖。

据悉,市残联已成立30周年,目前我市共55万残疾人,其中办证残疾人21万人,70%以上的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实现了就业,1.6万多残疾人正在创业。此次赛事旨在展示我市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进而展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有助于选拔培育高技能残疾人“工匠”人才,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检阅残疾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成效,推进残疾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广大残疾人学习热情,引导残疾人通过自身的奋斗过上幸福生活,宣传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良好氛围,改善残疾人就业社会环境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建立残疾人优秀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机制也有重要的意义,此次赛事是一场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一次盛会。

□本报记者 田乙斯 见习记者 郑栋梁

热心公益的“广场舞大妈”

在开幕式上的两旁,记者看到站在舞台两旁的接待人员,她们统一身穿白T、黑裤。一位名叫黄菊的接待人员告诉记者,她们这次是来做志愿者的,一共10人。在开赛前一天就负责参赛选手的接待、签到,11日负责接待引导。平日,除了跳广场舞,她们都比较热心公益,做志愿者,觉得帮助他人很开心。

视力不如别人能力绝不落后

“我也曾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眼睛看得见早晨,看得见黄昏……”在开幕式上,一首高亢的歌曲,美声唱腔惊呆四座。歌手下场后,一位女士迅速上前搀扶引导。记者了解到,他叫尹聪,今年29岁,女士是他的爱人。此次,他不光受邀演唱歌曲《我爱光明》,还参加了技能竞赛盲人按摩保健项目。这一次来参赛,爱人谭红菊带着孩子和妈妈一起来为他加油。“孩子5个月了,平时的工作是做按摩,我很爱好音乐。”尹聪侃侃而谈,十分外向。国内著名的盲人歌手杨光,中国音乐民谣诗人周云鹏,世界著名盲人歌唱家安德烈勃切利是他的偶像。谭红菊笑着告诉记者,尹聪能力很强,现在自己创业开的按摩理疗店,他去过很多地方,很幽默有趣。

和女儿一起做公益

“看见有人需要帮助,就自然而然去帮助了。”姚松柏告诉记者,此次达州市蓝天救援队共30人受邀负责此次活动安保志愿工作。他加入蓝天救援队已三年,2018年10月把女儿姚燕珍带着一起加入了。这次安保和女儿一起来的,希望给孩子树立榜样,以助人为乐,帮助他人为荣。

我来为他们加油!

“我来为他们加油,也为自己明年参赛做准备。”王毅笑着告诉记者。今年32岁的她老家在渠县涌兴镇,现居住在西外,听朋友陈自立说市里在举行比赛,很遗憾知道消息晚了,没能参加成,所以这次就来为他们加油,明年自己一定会参加。她告诉记者,15岁时摔伤脊椎后就不能站起来了,但是自己没有自暴自弃,做微商,摆地摊,自己还有一个女儿,每天还要坐轮椅去接孩子放学,“只要自己努力自强不息,就是最棒的!”

再难也不放弃

今年49岁的李伟,渠县人,先天性聋哑人,不会手语,不识字。此次参加的是竹编,试题是利用赛事组准备的材料,参照现场竹篮造型,手工编织,并设有尺寸范围、长度。截断竹条时需要用卷尺测量。因为不识字,不知道尺寸是多少,需要志愿者用卷尺测量竹条之后,李伟再用竹条去量竹篮的长度,十分费时,不过他一直十分用心,专心致志,丝毫没有放弃。

“贴号码时给我贴帅点”

“贴号码时给我贴帅点。”在盲人按摩赛场等候室,志愿者在给等候考试的人贴号码牌,程涛是第二轮1号。他笑着说,“万一监考老师看我号码牌贴的帅,说‘这小伙子,可以!第一名。’帅气的出场很重要啊。”今年30岁的他是渠县人,目前在绵阳科技城做按摩推拿工作,他告诉记者,他是先天性青光眼,一开始还能模模糊糊看清东西,9岁时就失明了,但是从未气馁,一直都在学习,努力上进,感谢平台给他参赛的机会,展示自我,证明自己。“欢迎你来绵阳做客,请你吃米粉。”记者离开时,程涛一脸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