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的境界

版次:09    作者:2019年07月05日

□王晓蓉

读书是一种境界,教书也是一种境界。乍接触庄周的《逍遥游》,我总觉得语意晦涩佶屈聱牙,读者难以领略其主旨。读了数遍,又教了数遍,方识庄子逍遥之境界。

《逍遥游》是一篇古代哲理散文,“逍遥游”的字面意思为:悠游自得的活动。作者以寓言入笔,论述大至鲲鹏小至蜩与学鸠等世间万物,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凭借都不自由,再直接联系生活中有才智有修养的人“犹有未树”“犹有所待”,他们也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也只有文末提到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中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

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也不可能实现的主观幻想,但他阐述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也是值得后人景仰和追寻的。

其实,庄子在写这篇《逍遥游》时,他的内心是矛盾困惑的。一方面他把“逍遥游”境界挂在遥不可及的天边,一方面作为常人的他又在探寻一种至高的境界,他在失落他又在向往,他在自比中失落,在失落中寻找。从“庄生梦蝶”的典故就可以得到最好证明,“庄生梦蝶”说庄子不清楚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不正是“无己”(无我:即物我不分)的充分体现吗?虽然他写着“至人无己”,但他却在物我不分中达到了“逍遥”。

东晋的陶渊明恐怕是领略逍遥游境界最深的一位田园诗人了,他笔下的“桃花源”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此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无法找寻的。他厌恶官场黑暗污浊,鄙视世俗庸俗苟且,为追求自由安宁的闲适生活,毅然归隐田园,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云无心以出岫,鸟卷飞而知还”的美好画面中如痴如醉。陶渊明用行动诠释了淡泊名利、洒脱自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游境界。

北宋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仕途受阻,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他却从容旷达,傲对风雨人生。他醉于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醉于酒;“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在“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命境界中超脱潇洒,最终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这种境界难道不逍遥吗?

想达到这种“逍遥游”境界的又何止庄子、陶渊明、苏轼,那些经历了大起大落、九曲百折的志士达人,他们在人生的潮起潮落中挣扎、坚强、崛起,他们看淡一切功名利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积极乐观。他们所追寻的高洁品格、超然情怀不就是精神上的逍遥境界吗?

我们不是“神人”“圣人”,也不是庄周、陶渊明、苏轼,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纯粹一些、坦然一些。在金钱面前忘怀得失,在名利面前淡泊名利,在诱惑面前权衡利弊,即使我们没能达到真正的逍遥游境界,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也收获了一份宁静闲适的心境,一份旷达乐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