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教育:严管背后的厚爱

版次:07    作者:2019年06月28日

开江县纪检监察室干部对受处分干部开展回访教育。

大竹县纪委审理室及派驻纪检组正在教育回访。

对受处分干部进行回访教育。

达川区纪委监委回访组鼓励受处分干部积极工作,并送上警示教育读本。

受到处分后,既惶恐自卑,又感压力巨大,是组织的回访教育帮我卸下了思想包袱,让我重拾力量,获得‘新生’。”经历了一阵处分的寒流后,这样的感慨时常在我市被问责干部的口中听到。严管背后彰显厚爱,近来年,我市开展的“回访教育”重搭受处分党员干部的创业舞台,激励其担当作为。据了解,2018年以来,我市贯彻惩处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受处分党员干部开展回访教育,共回访教育1236人。

为确保回访教育工作常态化推进,近日,我市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达州市回访教育工作暂行办法》,将回访对象覆盖至十八大以来被开除公职之外的所有受处分人员,明确由回访对象所在单位开展日常帮教工作,落实回访对象的待遇、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级、职务等。

达川区

“自从受处分后,我总抬不起头,根本没心思工作。现在,‘包袱’卸下了,我一定好好工作、干出成绩,来回报组织的关怀。”近日,因违规为妻子操办生日宴而受到党内警告处分的达川区江阳乡卫生院原院长李兴可,在接受区纪委监委干部再次回访时感动不已。

“感谢组织的严管厚爱,没想到组织不仅没‘嫌弃’我,还给我这个平台,让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曾因工作失职而受到警告处分的达川区公安分局民警刘俊麟近日在就任民爆中队中队长时,也激动地说出了心声。

“处分不是目的,绝不能‘一处了之’。还要因人施策进行‘复诊’,真心真情帮助‘康复’。”达川区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吴胜鸿介绍说,近年来,达川区纪委监委在加大监督执纪力度的同时,认真抓好纪律处分的“后半篇文章”,努力做好受处分人员的回访教育、帮带挽救工作。据了解,为做好回访教育工作,达川区建立了受处分党员干部回访教育帮带工作制度,要求各级党组织切实担负起教育挽救的政治责任,明确相应领导干部为帮带责任人。同时,由区纪委监委领导带队,就处分决定执行是否到位、党组织“一带一”教育帮带主体责任是否落实、受处分党员干部是否积极改过等问题开展全覆盖回访、教育,保证不让一名违纪干部掉队。

据悉,目前达川区已对2017年以来受处分的257名党员干部展开全覆盖回访教育,已按期恢复党员权利6人、解除行政处分8人,推荐任职1人,取得了“帮带一人,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万源市

“真没想到,这次组织还能重用我,我定不辜负组织的厚望。”今年3月,万源市旅游景区管理中心主任唐天荣在党纪处分条例规定的影响期满接到新的任职通知后,唐天荣既激动又感动,“没想到受到党纪处分后,还能得到组织重用。”

原来,在2017年8月,唐天荣在任万源市旅游景区管理中心主任期间,因对八台山旅游景区项目建设未按程序实施的问题监管不到位,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处分不代表放弃,我们来回访教育就是帮助你重新获取组织信任,你要相信组织,更要相信自己。”万源市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工作人员数次推心置腹的回访教育,让唐天荣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组织信任我,更要振作起来”。随后,唐天荣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2018年万源市成功创建红军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八台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龙潭河乡村旅游示范区、大巴山茶文化小镇……

据了解,近年来,万源市纪委监委在严格监督执纪的同时,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2017年以来,万源市已有12名曾受到处分的干部因表现优秀得到组织重新提拔使用。

大竹县

“刚受到处分时,心里有些不服气,觉得自己为院里做了那么多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组织因一点失误就问责自己是小题大做。”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大竹县高明镇卫生院由于管理不到位,使用过期的医疗器械,刘华云作为原高明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现任大竹县文星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对此负有领导责任,受到政务处分。

“昨天的工作成绩不能作为今天犯错误的借口,同样,今天的错误也不会成为明天永久的‘污点’……”大竹县纪委监委派驻县卫计局纪检监察组组长杨祖峰了解情况后,多次对刘华云进行回访教育。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流后,刘华云的“心结”解开了,工作激情又被点燃了。在他的领导下,文星中心卫生院党支部连续2年被表彰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刘华云个人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支部书记”称号……

据悉,近年来,大竹县全面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和惩处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监督执纪问责全过程,带着责任和感情做好受处分党员干部回访教育,为他们“活血通脉”,帮他们“满血回归”。去年,大竹县纪委监委共回访教育233人,其中审理室重点回访45人,回访教育小组重点回访188人,回访教育覆盖率达到94.7%。

开江县

“吃一堑长一智,我很感谢组织的包容和鼓励,让我重新振作,我将继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矢志不渝地履行我的承诺!”今年3月在新单位的任职大会上,邓先林郑重地承诺道。

邓先林曾任开江县讲治镇原党委委员、副镇长,因工作履职不到位和违反廉洁纪律,2013年底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和行政降职处分。“被处分后,心里始终有一道迈不过的坎,害怕会被组织放弃和领导同事的区别对待,因此做什么事都畏畏缩缩。”

受处分干部思想包袱重,不仅不敢大胆做事,连日常工作都束手束脚,像邓先林这样的情况在开江县并非个例。为此,县纪委监委在开展受处分干部教育管理和关爱回访工作中,按照“分级处理、分级负责”原则,坚持因人施教、分类施策,“一对一”帮带回访,用真心真情帮助受处分干部走出心理阴影期。

通过经常性的交心谈心和帮带回访,邓先林的思想疙瘩彻底解开了。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他主动请缨到该县最偏远的贫困山村——梅家乡蚂蟥沟村担任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在任期间,他协助实施“亮化”工程,解决了近70余户200余村民夜间行走及收割农作物的照明问题;考察地质气候,发展药材种植,带动100余户困难群众实现年增收4000元;建设扶贫车间,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17年邓先林被评为“优秀第一书记”,被县委、县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纪律处分不是目的,受处分者因此一蹶不振更不是‘治病救人’初衷,只有不抛弃不放弃,严管厚爱相结合,帮助受处分干部认识错误吸取教训,解开心结放下包袱,重拾信心继续出发才是执纪之道。”据开江县纪委书记王新亭介绍,2018年以来,该县已重新提拔任用9名曾受处分干部。

□本报记者 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