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火车站的那条朝阳西路

版次:06    作者:2019年06月18日

1995年时的朝阳西路 陈杰 摄

□本报社区记者 郑景瑞

朝阳西路,朝阳三号桥至达州火车站,长2090米,宽50米。永盛大道、金龙大道、阳平路、西金巷、金山北路、金山顺街相邻;西与金龙大道、鸿泰街、西江路、金山南路、西河路为伴,是1971年襄渝铁路达渝段通车时新修的一条道路。

朝阳西路修建前的模样

“西外乡地处川东褶皱平行岭谷区,除北部凤凰山为平台外,其余均属丘陵地带,起伏不断,形如波浪,平均坡度30度以上。境内西北高,东南低,由南到北略有抬升。”这是《达县市西外乡志》对西外的记载。通川区朝阳办事处团包梁社区退休老书记徐红专的那盘长达近30分钟的录像带,所记录的1992年马房坝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建设情况,更加直观、真实地印证了《达县市西外乡志》的描述:山峦跌宕,沟壑纵横。而朝阳西路就在这样的地形地貌上修建而成的。

回忆也许是老人永恒的话题。谈到朝阳西路修建前的情形,如今仍住在朝阳西路的邹正明、饶先福、肖兴禄、王明福等老人打开了话匣子:20世纪60年代,襄渝铁路没有通车、朝阳路还没有开始修建时,从朝阳三号桥到火车站,两边大部分地方是山梁,中间是个槽槽,一条石板小路通往蒲家嘴,有条很小的河沟,傍沟和山脊是田地,不多的民居散落其间。达巴公路西边,王家桥河(苟家河)的河水顺流而过。一座跳蹬桥连接向西的石板小路。

王家桥河的西边、小路的北边是唐家坝,山脊上有二三户人家。往西不到一里路的距离,有个大水凼,几分地大,饶家梁上有六七户人家,饶先福的爷爷奶奶就住在这里,后面还有一座很高的香炉山。距离饶家梁不到一里的地方是十来户人家的吕家梁,接着是庞家湾、段家塝、团包梁(徐红专的录像清楚地记录他在团包梁上的老家)、何家沟、张家坝。火车站是匹山梁,最早建有气象站。

跳蹬桥一过,小路的南边是山碥,团包嘴那里长着的果实只有黄豆般大小、学名火棘、当地人叫冷饭子的红果,满坡都是,很好看,但有些刺人。过来是十二三户的何家嘴,十来户人家的吴家湾,十多户的贺家湾。据说贺家湾这里当年出了个姓贺的土匪司令。接着是太阳湾,五户人家的肖家湾,以及徐家湾(后面是廖嘴坡)、段家湾。从这里到火车站,要么是山梁,要么是田地,有些荒凉。

人们记忆中的修建情况

1968年秋,朝阳西路动工修建。修建的人员来自北外、南外和西外,实行民兵制。76岁的王有政记得,他家住在南外,其中有几个是知情,两个女青年。女的住在屋内,男的则在街沿上搭几个木棒棒当床,一住就是一年多。

67岁的何学玉,出生在14大队(蒲家嘴村)4队。1969年4月结婚嫁到何家沟,新婚燕尔的她就参加了朝阳西路的修建。据她回忆,朝阳西路是在沟里填起来的。按连、排成立民兵组织,何学玉任排长,管着二三十人,男女都有。他们负责修建的这一段在吴家湾和贺家湾,有400多米长。参与修路的吃住在工地,伙食团在太阳湾,三顿都在那里吃,不收伙食费,由原生产队评工计分,男的10分,女的8分。作为排长的何学玉每月另有8元的补助,尽管离家只有500多米远,晚上回家的时候不多,因为晚上要组织学习,进行一天的劳动总结。修路,男女有分工,男的干的是打炮眼、抬石头这样的重活;女的挑土、砸鹅卵石等,大家都非常辛苦。铺平一段,四个人就抬着上小下大、下面大致为正方形的名叫夯的工具,夯实泥土,一边夯一边吼号子。路面基本成型时,修路的人便拉着大约有1.5米直径的石磙子来碾压、夯实路面。修建朝阳西路,只有一个石磙子,多了不划算。整个工地上最为“现代化、机械化”的工具就是一台小型推土机,这可是一个宝贝。何学玉一直干了两年多,直到1971年8月1日重庆到达县的火车通了后才回到生产队。

朝阳西路,最初为碎石路面,1975年左右才铺成沥青路面,20到30米宽。1984年对火车站广场大门外路段进行整修,长197米,宽为30米,转盘部分宽48米,两边人行道宽5.5米,用方块水泥板镶嵌;人行道设绿化带用短栏杆分控,植有各种花卉;路缘石用水泥预制而成,高出路面15公分;路心设有花坛一座,面积为254平方米。1995年,达川地区行署决定对火车站至达二中段4.9公里的道路实施分段改造,1996年5月26日开工,1997年12月12日竣工。塔沱至火车站段路面宽50米,砼路面。后经多次拓宽改造,形成如今宽敞的大道。

位于海棠湾至火车站公路交叉口的朝阳三号桥,1971年新建时长13.7米,宽43米;1997年拓宽改造,长12米,宽107米,水泥桥面,如今已成为涵洞。

朝阳西路上曾经红火的企业

朝阳西路和火车站的修建,很快吸引一批单位入驻。1970年,火车站邮政转运室建于火车站三岔路口,占地700平方米,有职工10人,有电话、电报、电话小总机、电传机等,1971年设立总机,1973年拆除,1978年再设立总机,客量5门,到户2门,本单位自己使用。

西外乡商业贸易公司前身是1979年租用火车站旁土地建成的120平方米的展销门市,1982年新建两栋一楼一底房屋,并改名为西外乡供销经理部,1983年新建四楼一底的迎宾旅馆,西外乡供销经理部改名为西外乡商业贸易公司,下设迎宾旅馆、贸易货栈、批发部等经营部,1985年又建成一座七楼一底3829平方米的公司大楼,当年总产值达28万元,经营收入65万元,利润4万元,有职工75人。

西郊旅馆是金山寺村办企业,1979 年2月修建于火车站三岔路口,占地500平方米,使用面积1290平方米,四楼一底,旅馆初设铺位244个,另设食店、茶社。1984年12月,另购买13间170平方米的平房添作旅馆。1985年1月,又建起四楼一底使用面积为770平方米的楼房,新置床铺95个。

1985年4月建成的火车站农贸市场,位于火车站三岔路口往达县地区钢铁厂方向,占地1000平方米,建水泥结构四排货亭。它不仅吸引附近居民来此买卖,更有渠县、开江、大竹、平昌、通江、万县等地客商来此做生意,日成交额万元以上。

朝阳西路上,还有1977年在金山寺村一组建成的达县市西外木材加工厂,1984年修建在火车站左侧的达县市巴山饭店,1985年3月修建、12月停产的达县市朝阳包装玻璃厂,20世纪80年代在团包梁生产过小角楼酒的平昌糖酒公司驻达办事处等。

当年最红火的企业莫过于四川智强集团,是达川地区首家进入中央电视台宣传的企业。据原集团副总经理、70岁的刘家平回忆:四川智强集团的前身是达县粮食局综合食品加工厂,30多人。20世纪90年代,由于知识青年大量返城,就业压力增加,要求企业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增挂达县粮食局饲料厂,员工达到100多人,但无法盈利和保证员工工资。于是采取市场化运作,生产乐福康豆奶,销量可观,员工达到300多人。由于科技含量低,假冒伪劣充斥市场,造成恶性竞争,被迫转向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投入6000多万元生产核桃粉。1995年进入市场,最高年产值5亿元,年缴纳税费1700多万元,养活3000多人(其中生产人员1000多人,销售人员1000多人,自主招收300多名大学生)。2002年,在雅安征地600亩土地,投资9000万元修建现代化的奶粉厂。因资金断裂,奶粉厂被雅安收去,四川智强集团于2003年破产拍卖,由温州人购得后到山西开厂生产,注册“新智强”商标。

……

如今,整洁宽大的道路,川流不息的车辆,鳞次栉比的建筑,绿树成行的景致,商业繁荣的门店,熙熙攘攘的人流,构成朝阳西路的美丽图卷,昔日的那些过往都储存在了老一辈人的记忆之中。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参考了《达县志》《达县市志》《达州年鉴》等,得到何全宪、梁广权等人的帮助,采用了陈杰、徐红专等提供老照片和录像资料,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