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2019年06月14日
□本报记者 姚丹
“今年春节才搬的家,家具都是我在网上买的。”走进柏在茂位于塔沱片区堰湾新居的新家,他指着崭新的电视、空调聊了起来。
“现在真的方便,以前哪想过不出门可以买东西。”说罢,柏在茂找出了一张珍藏数十年的粮票,“大多数人可能都没见过这个。”
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只比祖国小1岁的柏在茂侃侃谈起了过去在达川区亭子镇农村的艰苦生活。
童年
挣不够的工分 分不够的粮食
虽然父亲在县城工作,但柏在茂和姐姐却从小跟着母亲在农村生活。“农村娃的童年是很苦的。”柏在茂的记忆里,在上世纪50、60年代,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大多数时间他都是赤脚去上学读书,放学回家还要割猪牛草,星期天还要参加生产队的田间劳动。那些年农作物品种不够优良,化肥、农药也比较少见,所以粮食产量很低。
“小时候都没有吃饱穿暖过。”柏在茂说,那时他家挣得工分很少,每年每人只能分得100斤左右的粗粮,每顿饭必须省着吃。那时,一年中能吃顿白米饭,就可以让他高兴半天。有时分的粮食不够,母亲只能把自留地里还没成熟的麦子割一部分下来,磨浆做成糊糊让他和姐姐填肚子。
即使是这样的日子,柏在茂仍然有很多温暖的回忆。“肉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点,生产队杀一头猪,然后给它全身编上号,按号分给每一户人。那时肥肉才算好肉,有油水,大家都不想分到瘦肉。”
当时供销社每年会给每人发做衣服的布票。“每年就盼着春节的时候,请裁缝来家里给每个人做一件衣服。”由于大人小孩都要下地干活,再加上布料差,一件衣服根本撑不了一年,总是补了这里补那里。
那时普遍使用的还是煤油灯,但煤油都是按月供应。“一家人一个月只供应半斤,要节省用,不然根本不够。”柏在茂还记得,那时要天完全黑下来家里才会点上煤油灯,为了节约煤油都睡得特别早,“有一次我打倒了一灯煤油,心痛了很久。”
银行
有了存款 还开始刷卡购物
1978年,柏在茂参了工,在达县城里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当时国家还很贫穷,每月收入大都按照工种定工资和供应粮标准,“我每月工资27元8角,还享受27斤商品粮,供应的油和肉很少,但比在农村好多了。”
柏在茂和同事当时都在食堂吃饭,“我们上班时间长,从早上6点要上到下午6点,工作辛苦自然吃的就多,但供应的粮食根本不够吃,而且饭菜油水很少,每顿只能节约着吃。”
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成效斐然,各类供应规定或票据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领了工资后,我就去银行办了一张存折,每个月省下来的钱都存进去,要买东西才去取,保险又安全。”
随着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不断推进,银行卡逐渐流行起来。柏在茂也跟随潮流,在2000年初办了一张银行卡。“那时广告宣传都在说‘一卡在手、天下行走’,取钱再不用去柜台排队了,买东西也可以直接刷银行卡。”
手机
抖音、网购一样不少
4年前,柏在茂考进了老年大学,跟着老年大学的同学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他以前从没想过,有一天出门连现金都不用带。“一部手机就可以走天下。”走在大街上,大到商场小到路边摊,扫码付款无处不在。“现在出去买菜我都不带现金了,直接用微信扫二维码,现在的科技真方便。”
不只是微信,抖音、淘宝、拼多多……柏在茂一样没落下,全都装在了手机里。“最近家里的洗发液快用完了,想买一瓶防脱发的洗发液。”柏在茂说着打开购物软件翻阅起来,认真读着产品功效,查看产品评论。“在网上购物比实体店便宜些,质量也不错,而且送到家门口,省力省事,我经常在网上买东西。”
采访最后,柏在茂仍在不停感叹,过去吃穿都要凭票购买,如今一部手机就可以买遍世界各地的商品;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短短几十年过去,再也不愁吃穿。“以前想都想不到的事,不亲身经历哪敢相信哦。”柏在茂说着翻来覆去地看着手中泛黄的粮票。“如今国家强大了,科学先进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要感恩党、珍惜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