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理论

□讲解:于钟华 整理:彭闽湘

版次:06    作者:2019年06月07日

知识焦虑症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大树理论,也就是根本问题。为什么我会讲到这个问题,大家有没有发现,近两三年知识付费的APP软件极为盛行。

现在在职场里边达到一定收入的人,他会突然间有严重的知识焦虑症,比如感觉原来的知识储备不够,然后买大量的网络课程,每天都在听、并且推荐朋友听。为什么呢?他不是要学习,而是为了缓解一种情绪。大家都感觉到这个时代发展得很快,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节奏,所以有点惶恐,他想继续再往前行、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有人给他策划、给他领航,然后开始出现知识焦虑症。本来你是没有的,但有人不断告诉你,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于是一些知识付费APP应运而生。

现在整体大的消费模式是先营造一个你的心理需求,然后他再给你推产品,整个时代都是这样。比如商场,过不过2月14有什么?结果他把这个搞得很好;双11是节日吗?不是。结果弄到现在双11你不去买点东西,好像就不正常。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商业化时代,知识也被商业化。商业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什么?比如你到商场买一件西装,你选择的永远是结果。换句话说,你选择的是商品。他不会告诉你,这件衣服是怎么做的,怎么样选布料,用了什么样的技术,这是商业的一大特点。同样,当知识变成一种商品,你获得的是终端的结果,这个知识如何产生的?他不会告诉你。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知道中小学老师和大学老师的区别吗?就是中小学老师绝对不允许自编教材。他是传播知识,所以学生学得好坏在于他的知识储备,他不是知识的生产者。而大学老师是知识的生产者,大学老师如果拿一个一成不变的教材去教学,是不合格的。你拿别人的教材来教,是剽窃,大学老师是自编教材的。所以从大学到研究生到博士阶段,研究生、博士叫研究。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结果推导前因,光知其然是不行的,是通过结果推导它的所以然。

知识分级

把大家现在学“结果”的现象还原到一个具体的事情上面,容易明白,叫大树理论。比如一棵树,有根,有干,有枝,有叶。叶是结果。我们绝大多数听到的知识,就相当于每天在捡树叶。有一个词叫碎片化知识,说白了就是碎叶化的知识,你获得的都是知识的终端,你获得的永远只是树叶。所以每天很忙,好像早上刷个牙的时候听了一下,真切地知道了一个东西,又捡了一些树叶。

树叶的特点是什么?你获得的它很真实,也有用,比如偶尔可以夹到书本里面做一个书签。当一片树叶一旦和树枝脱离,它就会迅速腐烂变质,没意义了,树叶本身不再生产,不会因为你弄了一堆树叶回家埋到地里,第二年还会再长出来。

如果树叶要获得生命,唯一的办法就是和枝联系起来。你要想把树叶繁茂一点,其根本在于解决树根的问题。根深才能叶茂,但是我们恰恰是不知道树根在哪里。

所以学知识是通过叶子,然后看到每一个枝,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枝枝叶叶还不是大的问题,最主要是回到干,然后回到它的根。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知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级:

第一,碎片化的知识,这是知识的最终端。比如柴火弄回家,一般的树叶不禁烧,火也比较小。

第二,枝的问题,分支。现在绝大多数专业工作者在做枝的问题。比如书法学,你在书法学里面主要是研究草书的?草书里面你主要研究张旭?这叫枝的问题,能研究到这样已经是不错了。

第三,主干问题。从叶回到枝,回到干。最简单的说法,拿一根树枝烧锅,燃烧值要比树叶高。如果你获得的是树干,这个树干就可以做个家具,它的持续性、永久性要比枝、叶来得长远。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第四,根,知识的根本问题。比如一株树,我从中间把干去掉,只要树根保持得很好,只要获得了这个知识,你能从根部再出发。所以解决了根本问题,你可以长出来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知识的大树。根本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哲学问题。

所以知识包括:根本的知识、主干的知识、枝的问题和叶的结果这样四个层次。你一旦明白了这个知识是怎么样子的,你在学的时候,就知道抓重点,抓根本问题,就不再是去遍地捡树叶。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大树理论里面的知识分级。

本源问题

第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人是从叶开始学的。从叶来了解这个世界,我们获得的永远都是终端的结果。怎么办?你就要想办法把每一片树叶找到它的枝所在、它是长在哪个枝上的,然后由枝与枝之间、如何回到树干上面,然后回到树根上面,这样就把你的知识给它系统化了。通过树叶和树枝、和树干、和树根,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让你明白我这个结果到底是怎么样找出来的结果。也就是通过结果找到它的系统性,找到它的因果链。这个时候你的学习也就会超越常人的学习。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讲知识的时候要强调知识是一个系统,而不能是一个碎片。系统就是这个根长出来这么一个干,分出枝,每个枝长出叶,把这个给它梳理清楚。脉络一清楚,你就可以提纲挈领。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讲,你也会事半功倍,而且你这个知识不容易死掉,即使碎片化的东西去掉了,到时候还可以再长出叶来。这是大树理论的第二个层面。

大树理论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根本问题来源于什么?所以下面是一个本源问题。

从一个源头然后出来一个根本,根本长出来干和枝,然后生出来若干叶子。那么本源问题是什么?前面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到这里,它会更深入一步,就是这个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大家知道一棵树是怎么长起来的?比如一般情况下的树,差不多是买一棵树根或者买一根树苗来栽,但是人家专门有育树苗的,任何一棵树,比如核桃树赖以成为核桃树的那个核心、那个根据,最早是不是有一个核桃仁?那么最早如果我获得了一个核桃仁,我把它埋在地里,要考虑的是什么问题?你有这么一个种子,叫仁儿。你要让它发芽,是不是要选择时间?选择土壤?然后水分、阳光,把这些东西综合起来,就是天时、地利,核心部分的这个仁儿,是人和。种子是一颗好种子叫人和,天时是时间选择好了去种它,然后地利是有利于它的土壤,把它们合起来,然后种子开始发芽、生长、茁壮,就像带孩子一样,看着孩子好像有点坏习惯,给他纠正过来,小树苗分枝多,要给它剔掉。这个过程里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思无邪”也是《论语》里千古争论不休的话题。它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或者一个仁儿,往外发的时候直接发出去就行了,这个叫直。一个仁儿能够直着长上去,它才能够长成一棵大树,如果给它压一块石头在上面,它长不成大树。就是当你发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种子,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跟平常我们讲天赋一样,叫自性。所以这个时候就从哲学问题转化成宗教问题。你要考虑你的自性,你得知道你是什么样子。

明心见性

昨天我跟一个刚过成人礼的小孩说,你自己喜欢什么,这个很关键。只要你自己喜欢的事是正当的,是“思无邪”的,是发乎你的本心的,慢慢往前面长就行了。家长给他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土壤),当他突然“思有邪”的时候,像树长着长着会长出一个个支桠,眼看乔木要变成灌木了,家长这个时候用我们亳州话说,拿刀给他剔一剔,把旁边的枝枝叶叶要忍痛割爱给它去掉,这样才能保证它是一个乔木。

所以自性很重要。因为不同的树木,它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和土壤是不一样的。但首先要把这个种子选好,所有宗教讲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就是让你的自性显现出来,叫明心见性。

如果你明白了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我是为了别人,显得自己很聪明、有才智、很俏皮、很新潮,还是要回到我的内心里面来,我到底是想干嘛?我有什么样的特长?我有什么样的爱好?这样你就和周围一切东西没有关联了。否则,你是活在别人的眼里,会活得很累。

当我说了个笑话是为了引起别人笑的时候,别人没笑。怎么办?北京人说,只好自己胳肢自己,让自己笑,这就过得很惨。如果你是一个核桃,就不要去向往那个杏。你看这个杏迎风飞舞,桃李春风的真漂亮,唉叹我这个核桃怎么满脸皱纹,那就麻烦。因为这个世界让你成为一个核桃,核桃有核桃的功能,核桃有核桃的价值,你没有必要像杏或者桃。

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老是向着外部去活,不考虑自性。看着某某某挺好,就想跟他比;那个人打扮得很新潮,就想去学新潮;那个人现在有个最时髦的东西,我必须去追赶。人因追逐于外物而丧失掉自我,这个世界甚至对他都没意义,因为他把自己给弄丢了。

所以我们讲大树理论,其实是谈“自性”,即宗教问题;然后进入到枝和干,这个叫科学问题;然后进入到根本问题,其实也就是哲学问题。

明白了知识分级,你就可以想办法避开碎片化的知识,找到它的根本知识,然后从这里面找到它的内在的系统性,把它梳理清楚,通过这些学习找到自己的自性,你就可以安身立命,就会不焦虑。你看什么东西都是喜欢的,因为你保持着你自己,你会发现这个阳光不是只照桃树,也照到我这棵核桃树上面;空气中有水分,桃树吸收,核桃树也照样吸收,这个世界一切都变得那么合理,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是给你准备的,最终你获得的是一种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