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错了吗?

版次:06    作者:2019年03月01日

医院电梯上上下下,最是老弱病残密集地方。只8层楼高的医院,年轻人一口气登上去,比等电梯快很多。每天上下班喜欢乘电梯,不是因为赵医生老了,实在是想不穿白褂子时,听一听患者对疾病、医疗、生死的议论。

那天,两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儿女搀扶下,气喘吁吁议论起马路边常年乞讨的老人。就有人附合着怜惜今天风这么大,这家人的子女(据说有儿有女)太狠心。拄拐的老太太就笃着地板,恨声咒骂:这种儿女没得好下场。

上班查房,服侍老人的子女疲倦地抱怨:也不是我说小话,别人父母多少给子女攒点家产,他没钱,还不晓得自己注意,三天两头住院,我们又要上班,各自还有家,压力好大。

如同坐在车里,总是看行人不守规则,走在马路上,又觉得是车辆没有秩序。人更多时候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老人和子女各有心酸,处理不当就相互怨恨起来。

小时候,和小伙伴议论,爸爸妈妈对我们太好了,当父母很吃亏;年轻有了自己的孩子,独生子女,对他的关注N合一,以为爱孩子是本能。接受西方观点:“你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渴望生命自身的儿女。”对养儿防老的观点很不以为然,觉得那是用爱索求回报,目的性强极为功利。

不知什么原因,近几年,科室收到被家人遗弃的病人,比前些年发生得频繁一些。他们多是一些老年男性,自身存在很多缺点,年轻时或荒唐或懒惰或暴虐,让家人伤了心绝了望,每次要求他们子女尽责时,便是相互推诿,甚至绝情诅咒。

这些对年迈父亲的遗弃,还不足以让我担忧,改变对养儿防老观念的看法。毕竟母亲是生命的起源,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感情,遗弃母亲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良心谴责,相信可以阻止绝大多数的犯罪(赵医生认为,不管什么原因,遗弃老人都是犯罪)。

但是总是有人会刷新我的道德底线。一个中年男人送女友住院,脑梗塞偏瘫失语和严重肺病,留下女人女儿的电话号码后,男人消失了。这个女儿自己也是母亲,她用很多无可奈何的理由拒绝到医院,任其母亲自生自灭。但是医院没有放弃,女人恢复很好,留下一些后遗症,生活能自理但丧失了劳动能力。女儿最终到医院缴纳了医疗费,接母亲回家。

望着女人微微跛行、风韵犹存的背影,我知道,她后半生的生活质量,就看儿女的能力和对她的孝心。这个女人和我同龄,以为还比较遥远的养老问题,突兀得让我感到了紧迫。养儿防老,这个传统的观念错了吗?

最经典教育子女孝顺的故事,一个是把母亲背到很远的地方,母亲怕儿子回家迷路,沿途撒豆子,母爱感动了儿子;一个是孙子说,爸爸背篼不要丢,以后我好背你,报应威胁了儿子。

只是生活不是故事,结局明朗,现实的情节更复杂,总是拖泥带水、界限不明。老人诉说抚育的辛苦,恨儿女不懂回报;子女诉说生活的压力,怨老人不近人情。

都说人生如戏,每一天凡尘中上演千百场,医院里总是逆境中演出。于是更能考验人性、考验技艺、考验实力。

养儿防老这出戏,是父母和子女两代人同场演出,主角是父母,情节就欢喜和谐,换了儿女唱主角,结局就不好预测。

古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年轻时努力,中年时豁达,老年时智慧,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社会关系、足够的养老保障,让子女没有窘迫的压力,孝顺父母既轻松,又良心安宁,这才是真爱孩子。

有些父母,年龄不大,早早放弃自我努力,打着亲情牌索要子女的回报,把人生的后半场完全交给儿女主演。碰到儿女能干孝顺,倒也功德圆满,不巧子女也困顿潦倒(比例偏大),两厢里就战火纷飞,疾病时医院就常常躺着中枪,被流弹击伤。

所以,在社会保障还不能覆盖所有老人的情况下,养儿防老既是传统,也是现实。希望这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约束,更应该受法律制约,对于遗弃亲人的行为,至少应该归于诚信缺失,限制子女部分行为,以儆效尤。

养儿防老,没有错,只是别让子女抢了你的主角位置,被动地生活在子女的道德和能力范围内。年轻时努力,到老都能自我掌控人生,养儿防老,便是幸福的合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