吮指之诱 唯有腊肉

版次:09    作者:2019年02月25日

乡愁,是奔波在外时,脚底下记忆深刻的青石板路;是午夜梦醒时,脑子里流淌的三江汇流;是雾霾锁城时,心底里怀念的碧水青山……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就到了眼前。

这几千年农耕文明给中国人传承下来的阖家团圆机会,把所有的的乡愁,都浓缩在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一整桌美味前的场景里。

愈加牵挂,不能自已。

这个时节,应有一款美食,是最能化解“乡愁”的幽思吧。

腊肉,大概就是春节里最具代表性的食物。

也应该是最能体现“人间烟火”的食物。

腊肉,顾名思义即是腊月间腌制的熏肉。

和传承千年的春节一样,熏制腊肉同样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是最为古老的一种烹调方法。

不难想象,在食物不充裕的古代,人们获得的食物有限,吃不完的一定舍不得丢掉。于是,储存食物以备不时之需,成为生存必要的手段。

《说文解字》记载:“熏,烟火上出也。”用烟火与食物接触,名之为熏。

“腊,肉干也。”是指经过盐腌晒干或浸泡腌制,再加烟熏的肉。

《易经》里也说:晞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

在没有冷藏方法的时代,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实践,发明或者说学会了熏制腊肉这种就地取材、简单易行的烹制方法。

经腌熏风干处理后的食物,可长久保存而不变质,同时亦有其独特的风味,当之无愧为最理想的储肉方法。

宋时的王迈便有一首《腊肉》的诗歌流传至今:

霜蹄削玉慰馋涎,却退腥劳不敢前。

水饮一盂成软饱,邻翁当午息庖烟。

杨万里也有一句诗:“箱刀切下黄水精,玉斧削出红松明”,写尽了腊肉的神韵。

腊肉成为了一年中陪伴人们时间最长的肉食品,“一家煮肉百家爱香”。

甚至孔子,也曾以腊肉作为学费,“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教诲焉”。脩者,馐也,美味的食物。

束脩,既是一捆美味的腊肉。

这些,都应是对腊肉美味千年传承的最佳佐证。

记忆飘回儿时的故乡,在依山傍水的川东小镇三汇,无论是乡镇厂矿还是农村乡坝,哪个娃儿小时候没守到妈老汉边边,看他们一块块整齐地“码肉”?

哪个没围在一个废旧汽油桶边边,一边看大人熏腊肉,一边像个“搞家棒”样帮倒忙?

用松柏枝丫熏好的腊肉,带着浓郁的岁月风烟,香气四溢,大人们忙着用棕丝拴结在敞阳的地方挂起来进一步晾晒风干。于是,你便看到地坝里,窗台上一整排一整排的腊猪腿、腊排骨、腊猪舌、腊香肠……

是美食,也是风景。

也有人家会把腌制的腊肉直接挂在厨房里的灶膛上,让煮饭炒菜的烟火日飘月熏,需要吃时,再顺手取一块下来,丢在锅里。

那时候,农村多为土灶,烧的是柴火。这些挂在灶膛上的腊肉,常年累月接受着熏烤,往往因为时日太久,看上去黑黢黢的一大块,很没有品相。

其实,这种长熏的腊肉,把草木的天然之香,完完全全地熏浸进肉里,吃起来更有山野乡间的风味。

记得有一年春节,地方政府到单位慰问,拉来了整整一大车城口老腊肉。

城口的腊肉,在川渝两地非常出名,据说都是用山野间敞放的跑猪,以城口大山里今年的老树松柏枝丫熏制而成。

松柏枝丫是川渝熏制腊肉最佳的材料,到了冬日,其他树木都成了枯枝干木,唯有松针柏叶在冬天里依然绿秀,蕴含其中的水意在火势中生烟起雾,最宜熏蒸;松柏特有的脂香随烟熏浸入肉,使岁寒时节的腊肉,更有了一份经冬弥香的滋味。

我自然也分得一大块腊肉,拿回家里煮了,真正是香气四溢,勾得人直咽口水。

本该是餐桌上的正菜,竟然是一家人来来回回于厨房客厅,你一片儿我一片儿,吃着玩儿一样,就把一大块肉吃完了。

这是腊肉最简单最原滋原味的吃法。

不加任何佐菜调料,直接洗净、煮熟、切片,整齐的码在盘子里,那一片片新鲜上桌的腊肉,袅袅地冒着热气,肥瘦适宜,油脂饱满,夹一片含在嘴里便很快就能融掉,瘦肉层的纤维组织还在嘴里纠缠,细小颗粒状的油脂在牙齿间迸裂,浸漫了浓郁的鲜香,充盈于口腔和鼻腔。

一碟腊肉,几杯小酒,三五亲友,谈笑风生,薄薄地入嘴,细细地品嚼,其中的唇齿留香,如何与外人道也。

除却直接煮熟切片,腊肉的吃法还有很多种。

蒸、炒、炖、烧、烤、焖皆可,损失了大部分水分的腊肉因为油脂的集中而显得晶莹剔透、深红凝白。

吃到口中,除了熟悉味道给予的温暖满足,还有故乡给予的思乡牵绊,经历了风霜雪霰、岁月变迁,依然淳朴厚重。

我最怀念的一道经典菜应该是川渝非常流行的蒜苗炒腊肉。

把腊肉煮熟切成薄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与清爽鲜嫩的蒜苗爆炒,那红绿白相映衬的色相,与它们沁人心脾的浓烈的熏肉香、松柏枝的植物香、蒜苗的清香水乳交融。

夹一筷在嘴里,真是油而不腻,软而不绵。膘油浸入蒜苗里,混合着蒜苗的淡香幽幽,在我们的味蕾上缔造着一场味觉狂欢的盛宴。

伴随着这一口,我的听觉瞬间关闭了,一切仿佛回到了儿时的某个冬日,记忆在我脑海里发酵,情感的微生物滋生于每一处神经,飘满浓浓年味的乡村,清贫寂寞的农家,父母的操劳,儿童对美食的渴望……

这些经烟熏日晒的肉,看似简单粗暴,而实际上,正是它们成了中国自古以来最有味儿的食物。是它们极大丰富了人们的饮食,也让一个时节贴满了它的烙印。

人们对腊肉这种独特的食物有了更多的感情。除了好吃外,还有许多无法言说的东西深藏心底。

比如小时候春节走人户,父母总会精挑一块肥瘦适宜、品相良好的弯弯腊肉放在背篼里,作为馈赠亲朋的最佳礼物;比如年初二按习俗吃面,母亲总会舀一大勺腊猪蹄炖海带汤到碗里,一大块一大块的腊肉堆在面上,让人垂涎欲滴;比如多年后独在异乡,春节离家时,那厚厚的行囊里,必不可少的有一捆腊肉,既是家乡的口味,又是浓烈的乡愁;

……

这一块土气十足的腊肉,却承载着我们满满的生活和回忆,在漫长的时光中,它融入了故土的一草一木,散发着浓郁而深厚的情感。

唯有它的味道,才能填满我们内心的某些渴望。

比如怀旧、乡愁、亲情、牵挂、祈福……

这正是:“为什么我的嘴里常含口水,因为我对这块腊肉爱得深沉。”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