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石牛》 与石牛的传说

版次:09    作者:2019年02月19日

□张应科

在万源市大沙乡铜佛寺村有个小地名叫白玉场的地方,有座建于同治七年的飞龙桥,一只真牛大小的石牛满身苔藓地蜷卧在修桥碑旁。冬去春来,任凭风吹雨打。仔细察看,石牛通体不见刀錾痕迹,俨然天然生成。关于这只石牛,当地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

白玉场是个平坦的大坝子,这样的大坝在大巴山深处并不多见。在很早以前,因为这里有一口盐井,便成了一个场镇。1933年红军到达当地时,川军为了困住红军,封堵了盐井,拆毁了场镇。所以现在的白玉场只剩下一坝良田。

在坝子的北边尽头,有一个天生的风洞,洞有多深,没人清楚。曾有胆大的下洞勘察,可走了一个多小时不见底就再也不敢冒险了。也不知哪朝哪代,有一年,村民们的小麦总是在晚上被牛吃了,大家互相猜疑,泼妇们便互相谩骂,可就是没有人站出来承认。被骂的人不服气,便顺着牛蹄印一路寻下去。这一寻,让人们大惊失色,原来牛蹄印是从风洞里出来的。风洞里有牛出来吃麦子,这不是妖怪吗?于是,村民们便组织起来除掉这牛妖,他们装好猎枪,天黑后就埋伏在风洞外,等到午夜,一条牛果然从洞里出来。大家一齐开火,负痛的牛妖一路狂奔,朝场镇跑去,村民们一路追赶,牛妖无处可逃,便泅水过河,哪知河水从枪眼灌入体内,刚上河岸便跌倒在地。牛妖见逃不掉,回头望了一眼后就化成了石头,永远地卧在了飞龙桥头。清朝时,通江的李瀚林便写下了《咏石牛》的诗句:

怪石巍巍恰似牛,

独卧荒山几春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

雨打全身有汗流。

青草齐鼻难开口,

牧童敲角不回头,

只因嘴上无绳索,

天地为栏夜不收。

立在桥头的修桥碑,因被红军刻下的标语覆盖,已难查出是先有石牛还是先有桥来。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如今,村村通公路已代替了石桥,石牛才真正是独卧荒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