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那年我高考

拼到从农村到城市的“敲门砖”

版次:04    作者:2019年02月01日

罗林海高考档案照

在市级宣传单位工作了30年的罗林海还有3年就退休了,退休以后,他想把时间都用来陪伴曾在农村受苦,如今还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母亲。

回首来路,罗林海常常感慨命运弄人,如果不是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如果他没有参加1980年的高考,只怕他现在依旧是一个农村孩子,不知走在大巴山的哪座山丘上……

在日前一个阴沉的午后,他向记者回忆起他经历的高考和成为28万上榜考生之一的不易。

7月7日高考

“一定要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1980年的盛夏,骄阳似火,雨水稀少。农民每天都在抬头望着天,念着雨什么时候落下来,让秋天有个好收成。

麻柳中学里的学生听不见学校外面大人的抱怨,罗林海也无暇顾及这些,因为他人生中的头一件大事——高考,已将冲到了他的面前。

7月7日高考当天,暌违许久的磅礴雨水突如其来,冲刷着一群燥热的心。那天罗林海早早地坐进了考场,看着拉试卷的吉普车开进了学校。直到铃声响起,两名监考老师才抱着试卷赶来。分发试卷的两三分钟里,他仿佛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比窗外的雨声更密、更急……

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罗林海已经忘记考完最后一门后,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走出教室。当同学狂欢般地撕碎书本和试卷时,罗林海默默地收起所有的东西,用装篮球的网袋装了整整一袋试卷,独自踏上了回家的道路。“家里人跟我打了预防针,第一年没考上就再复读一年,一定要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1977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录取人数只有27万,录取率约为5%;197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610万,录取人数40.2万,录取率约为7%;197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68万,录取人数28万,录取率约为6%。这些数字,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不止一次说给罗林海他们听。班主任还说,以后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全看这几天了。但那时罗林海还没有想过以后要做什么,只知道要跳出“农门”、找一个“铁饭碗”,“‘跳农门’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

奋战高考

落在背上的沉重期盼

1978年,罗林海初中毕业,并在中考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那时摆在他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升高中,另一条是读中专。“农村里的人读了中专就可以早点跳出‘农门’,帮助家里减轻负担。”一心想读中专的他,却被家人劝去念高中。他带着亲戚们家里要出第一个大学生的期望,走进了距离龙会公社(现达川区龙会乡)十几公里远的管村中学。

当时高中还是两年制,入学一年后分文理科,罗林海选择了理科。因为刚恢复高考不久,人才非常紧缺。“教我们的一个英语老师只是进行了短暂的培训,跟外国人简单的交流过。”1980年,英语第一次被纳入高考科目,成绩的30%纳入高考总分。

挤在一间寝室里的十几个人,大多是离家求学。尽管没有家人的念叨,大家都暗自努力着。每周他们有一天休息时间,周六下午放假,周日晚上回校。几乎每周罗林海都会绕过一座座山,花上两个多小时,回家看看。

看着母亲长期做农活而长满黑茧的双手,他一次次提醒自己背负着家人的期盼。“当时很多同学考虑到家里的经济压力大,中途就辍学参工了,每个学期都有人走。”留下来的也并非全部都能参加高考,在高考前几个月,高二的学生先进行了预考。“预考后,一个县大约60%的人都要被淘汰。”罗林海成了那40%的幸运儿,并从管村中学转到麻柳中学,开始了最后半年的冲刺。

当时每门科目被分得很细,物理有热学老师、电学老师、力学老师,语文的拼音、写作、语法也是由不同的老师指导。随着夏天的到来,燥热的天气时常使人中暑,清凉油的味道弥漫在小小的教室里。

麻柳中学有个传统,高考前三天都不上课。放假第一天,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罗林海现在还记得那部电影叫《赣水苍茫》,红军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的身影,让他短暂忘却了即将到来的高考。

没有课的三天,罗林海和同学在学校附近的玉米林和桐子树下面乘凉,拿着书复习。眼睛痛了就绕着操场跑步,累了就倒在树下沉沉睡去。每到晚上,落榜的担心便浮上他的脑海,让他整晚整晚地失眠。

二十八万分之一

敲开从农村到城市的大门

高考完回到家后,罗林海就像大病初愈一样,两眼无光,父母还专门请了乡村医生去他们家。“哪有什么病,等拿到成绩就好了。”医生离开时,罗林海听到他跟父母悄悄地说。“通过他们的眼神看得出来,都在担心我能不能上大学,但是大家又不好说。”

罗林海没有心思看书,他不断想起没有课的那三天,力学老师在操场上讲解一道他认为会考的电学题,电学老师不高兴自己的领域被人侵犯,题还没有讲完,两个老师就闹起了矛盾。不料在考试时,果真遇到了那道题。在考场上,他这道题始终算不出来,憋出了一身汗水。“当时我就应该去请教那位老师。”“当时我就应该去向室友求教。”他设想着种种假如……

出成绩的那天,天还没亮罗林海就向学校出发了。那是他“生病”一个多月后第一次觉得腿脚特别有力。

“我的数学只考了49分,平时可以考八九十分的。”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他的成绩。他过了专科线,却与335分的本科线失之交臂。虽然心里有微微的失落,但是想到自己也可以踏入大学的校门,即将有一个“铁饭碗”,他仍感到满意。

“当老师在当时是一份特别光荣的职业,又是‘铁饭碗’。”罗林海最初属意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但当时成都军区陆军学校来达县招生,考虑到军校不用交学杂费,老师和亲人都劝罗林海去读军校。体检过后,罗林海成为少数几个被录取的学生之一。每次邮递员到村里时,罗林海就会去问问有没有自己的通知书。9月初,这块从农村到城市的“敲门砖”终于送到他手中……

1980年,全国共有333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人数为28万。能成为二十八万分之一,罗林海深知有多不易。

□本报记者 姚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