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理疾病?还是心理疾病?

“心闷”困扰我10余年了

心理专家:建议对孩子们适度放手

版次:08    作者:2019年01月04日

“我这种状况持续10多年了,总感觉心闷、心慌,透不过气。”近日,市民兰女士来到本报心理咨询办公室称,她是《达州晚报》的忠实粉丝,晚报已然是她的生活必需品。看到晚报“心理课堂”栏目为市民排解各类心理困扰,她想找心理咨询师排解自己的“心闷”问题。

“心闷”10余年实在难受

今年55岁的兰女士育有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的年龄相差十几岁,大女儿已结婚生子,小女儿还在上中学。她40多岁就退休照顾孩子。

“2008年5月的一天,我在家看晚报,拿报纸的手突然抖个不停,心里也闷得慌。到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毛病。没几天‘5·12’地震来了,我在家感觉整栋楼摇晃得特别厉害,人在屋里晕得不得了,当时我的心跳也很厉害。”兰女士说。

自那以后,兰女士每天都感觉心跳很快,甚至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在家里也呆不住。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她觉得心慌气短,感觉屋里很闷,要么打开所有门窗,要么找点事做来分散注意力,缓解心闷的感觉。

兰女士每年都会到医院检查,每次都会检查心脏,医生看过检查单都说没生病,心脏也很好。

当问及孩子和家人的情况时,兰女士长叹了一口气说,“大女儿有自己的事业,但人在外地,离婚后一个人带着孩子过,她始终不愿意回来。小女儿正处于叛逆期,老公对小女儿要求很高,可小女儿有自己的主见,父女一见面就吵架。后来,小女儿干脆住校,一周回来一次,我就更加清闲了。实在无聊,就到朋友店里打工,早出晚归。”兰女士称,她觉得生活很充实,但每天还是觉得心慌、心闷、心跳加速,甚至觉得“病情”越来越严重。

建议对孩子们适度放手

达州市心理咨询协会蒲晓凤女士称,建议兰女士夫妻要学习如何对孩子的问题适度放手。可以给孩子适度引导与建议,但不要过度干涉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要尊重孩子,不要总是以家长自居,多鼓励与支持孩子积极的一面;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建议,切记不可过于强势,让孩子有充分的成长空间。同时,要意识到,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个体心理素质有极大的关系。

夫妻是大家庭的第一关系,提升夫妻心理素养,放松心情,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让其充溢阳光与温暖,这样才能给予孩子们安全感与归宿感,家才能成为吸引孩子们回归的乐园。

□本报记者 杨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