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18年11月16日
“义和乡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工程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完成,主要是因为地势偏远,交通不便……”近日,渠县会议中心一片紧张气氛,义和乡党委书记王立强正在接受“阳光问效”。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扶贫领域易地搬迁安置房建设、脱贫产业发展、帮扶工作等,渠县开展了脱贫攻坚“阳光问效”会议,一问“效能”,二问“效果”,三问“作风”,四问“感受”,现场气氛热辣,直击问题要害。
据了解,义和乡前进村是该县2018年度73个贫困村退出之一,对照贫困村退出标准,年初该村计划硬化通村路5.7公里,道路加宽2公里。几个月时间过去了,通村不仅硬化路还没有实施,加宽的毛坯路也不到一半。会议上播出的暗访短片将义和乡的问题暴露无遗,现场立刻进入“火辣”的发问环节。
“督导部门曾多次对你乡下达整改意见,为何进度仍然缓慢?”原因解释不明晰,渠县义和乡党委书记王立强的回答被问效代表打断。“乡党委政府督促不力,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回去以后加快实施,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问效代表的“拷问”下,王立强承认了主要责任,并立下了整改“军令状”。
台上,9位县级领导干部担任“问效代表”;台下,300余名一线扶贫干部正襟危坐,随时准备“接招”。“脱贫攻坚是当前重大政治任务、头号民生工程,避重就轻、只讲客观原因不找主观原因是行不通的。”该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杨子希说道,“阳光问效”就是让干部“红红脸”“出出汗”,坚持问效要临场,回答不回避,倒逼工作落实。
“黎明村几度更换产业,群众利益置于何处?”“重石村集体经济收入怎样才能达标?”“移动公司是否按要求对高滩村实施了帮扶,为何群众满意度普遍不高?”……红脸流汗,被“问效”部门和乡镇接下一个又一个“点球”,分析原因、汇报整改思想……逐一认领销账。会议特别设置的“问感受”环节,让部分习惯于“作壁上观”的参会人员心跳加速。
“被点名发言时,很激动也很紧张,好在平时干工作很卖力,也有一些心得,不然肯定‘出洋相’。”青丝乡党委书记严飞感慨道,“曝光短片虽然没有青丝乡,但不能保证下次,我们将以此为鉴,认真反思,举一反三,改进工作作风,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阳光问效’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为了督促干部作风转变,推动工作责任落实。”该县县委书记苟小莉介绍情况时说,“阳光问效”将聚焦脱贫攻坚、医疗、卫生等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直击庸政懒政,剑指为官不为,推动干部作风转变。据悉,此次“阳光问效”节目曝光典型问题6个、收集各类问题和意见23个、督促整改20个。
□本报记者 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