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自有时

——读《季羡林散文精选》

版次:07    作者:2018年10月29日

□邓勤

2006年,季羡林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其颁奖词是“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能够获奖,源于他的学识和品格。他曾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人生絮语》等系列散文著作,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毕生研究的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经典等学问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像天书,似乎无利于国计民生。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进国家,都在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似乎寓意着这一套冷僻的东西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有某种联系。当以季羡林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在南亚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成绩时,日本学者竟然有“攻其不备”之感。可见,季羡林的学问对国计民生也是有作用的,只是没有其他行业那样凸显罢了。

由于长期在国外留学以及从事学术研究,季羡林的散文作品说理意味较浓,喜欢将东西方文化拿来对比,有着浓郁的学者气。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最近选编的《季羡林散文精选》分为读书、治学、做人、小论和趣景五部分,收录了《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做人与处世》《神奇的丝瓜》等六十多篇文章。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国学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伦理道德等方面。本书是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结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值得一读。

在《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中,季羡林谈到了海因里希·吕德斯和陈寅恪对自己的影响。两位大师都是世所公认的考据大师,吕德斯对印度古代碑铭有独到研究,陈寅恪则长期关注《世说新语》。特别是陈寅恪做学问喜欢“从看似细微的问题入手,探讨民族问题和文化问题,由小及大,使自己的立论坚实可靠。”季羡林认为读陈寅恪的文章,简直是一种最高的享受。

而在《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中,季羡林则谈到了在德国的求学经历。德国大学生写论文强调一个“新”字,没有新见解,就不必写文章。见解不论大小,唯新是图。反观国内学术界,则信奉“满篇陈言,东抄西抄”,季羡林对此表示了担心。季羡林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放眼中国学术界,花钱就能上核心期刊,学术腐败丑闻层出不穷,这对于中国的学术研究可是致命的伤害。不过,季羡林除了做学问,也关心身边的花鸟虫鱼等生活琐事,并能从中有所感悟。譬如他的《清塘荷韵》《神奇的丝瓜》《二月兰》和《美人松》等文章,都极有生活情趣。

花开花落终有时,缘起缘灭无穷尽。季羡林的散文,从谈人生到再谈人生,从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到为人处世的宽容,着实让人受益匪浅。读季羡林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都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