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2018年09月28日
“女儿每次遇到问题都蛮不讲理,不听别人劝说。”近日,市民刘女士致电本报心理咨询热线称,她7岁的女儿很强势,经常和同龄人闹出矛盾,而且遇到问题时除了言语不文明,还哭闹不停。刘女士认为女儿的脾气太粗暴,她想通过本报心理咨询师找到帮助女儿改掉坏毛病的办法。
女儿解决问题简单粗暴
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是父母的独生女,婚后一直和父母居住,家务全是父母料理。刘女士的女儿从小也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外公外婆为悉心照顾她分工明确,外公负责陪孙女玩耍,外婆负责给孙女做好吃的。或许因为长辈的过于疼爱,刘女士的女儿的脾气越来越粗暴,每次跟小伙伴争论谁是“大姐大”发生矛盾时,她就噼里啪啦说个不停,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也不听任何人劝说。
前不久,刘女士接女儿放学刚好看到,女儿大声辱骂同学,老师要她闭嘴,她竟撒腿跑了。回家路上,刘女士责备女儿太占强,但女儿始终认为自己没错,埋怨刘女士没有帮她辱骂同学。回家后女儿一头扎进外婆怀里告状,掰着手指数哪些同学不愿跟她玩了。外婆安抚孙女说她没有错,错在同学身上,还和她一起骂同学。刘女士认为母亲的教育方式有问题,私下和父母沟通多次,却被母亲数落她帮外人说话。刘女士很郁闷,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女儿。
属于“独二代”问题的一种
达州市心理咨询协会魏娟女士称,非常感谢刘女士咨询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刘女士的担忧不无道理,部分“独二代”教育已令人堪忧,再加上隔代抚养就存在更多问题和风险。希望失去教育孩子最佳阶段(学龄前)的刘女士,赶快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负担起来。
从刘女士家目前存在的问题看,可以来个家庭共识及分工:增加父母的教育与陪伴,减轻外公外婆的压力(如果他们觉得没有压力,也请他们减少对孙辈的关注与依恋);增加孩子的独立群体活动,减少与家庭成员互动的方式;多把处理孩子间的纷争权交还给孩子,减少用成年人的处理理念去“帮助”孩子;孩子遇到困惑向家人投诉时,以倾听和理解、共情为主,再假设性引导“我理解你的心情。如果我被同学孤立了也会难受,有可能像你和外婆那样去仇视同学,但那样能解决问题吗”,以此引导孩子一起想办法弥补,消除困惑和不愉快,而不是直接让孩子该这样做或那样做。
孩子的成长教育是一门学问。它既要父母祖辈加强自身言行的规范去潜移默化教育孩子,又要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孩子既能接受又能巧妙解决问题为佳。刘女士女儿语言表达能力强、有领导能力和欲望,这些是优点,如何利用她的这些优点为大家服务和让人接受,也是需要去思考的问题。教育是尽可能去扬孩子的“长”,避孩子先天或已经形成的“短”,这才有望达到“人尽其用”。 □本报记者 杨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