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6 作者:2018年09月14日
近日,不少市民致电本报心理咨询热线2382258称,孩子越大离自己越远,不仅不愿意和父母一起出门参加亲朋好友的聚会,也不像小时候那样说个不停,父母问半天,孩子也懒得回答一句。是不是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社交圈,就不愿和父母亲近了?是不是孩子长大了都会这样?
达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首任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娟女士称,她通过探究最近几年接触的各年龄段的来访者的咨询案例发现,他们的原生家庭有一个共同特点: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交流方式,从而导致家庭新成员(主要是指婴幼儿、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积压了许多的不安全感及建立了许多不稳定情绪和世界观、人生观,在一定时间里有可能发展成为许多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障碍、厌学、厌食或暴食、回避现实、各种成瘾(网瘾、赌瘾、酒瘾……)、社会适应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洁癖、强迫症、多向人格(狂躁与抑郁交替发生常见),或者各种躯体症状而又没找到相应病理结果,有可能会是长久家庭沟通方式无效引发的心理问题。
这些无效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为:命令、指挥、训诫、警告、责备、抱怨、比较、提出建议及解决办法……这些无效沟通给成员的感受是:抗拒家庭权威(父母居多);误以为当他是傻瓜;不顾及他们的需求;觉得有罪恶感;刺伤自尊心;需要层层武装自己;激发攻击权威的念头。
我们应该尽量采用更合理的沟通方式:真正地去“听”孩子们讲述,而不是边玩手机边听,或是边干家务边听;不管他们说什么,千万别取笑孩子,他们会误会你的笑或者不理解你的笑是什么意思。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许多父母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父母明显为这件事担心焦虑,但是分享出的是“没关系,有爸妈呢”,因为他们怕增加孩子的压力,这时如何表达“我也觉得这是件棘手的事,也有担心,但是好在你告诉了我们,至少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充分利用身体语言、目光的接触,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将上身略为前倾地听孩子讲述等小动作,皆能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避免问太空洞的问题,譬如“今天如何?”“学校好吗?”,最好别常用“为什么”;了解孩子的想法,大部分时间,孩子只是想从他信任的成人中,确定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所以,我们可在了解情况后,做个回答或支持。
每个孩子都需要与你单独相处的时光。如有一个母亲,她说很珍惜接送女儿的时间,因为这个时间没有其他孩子的介入,也没有父亲的吼叫声;可对孩子表达无条件的爱。孩子小时,即让孩子很清楚地了解到你是关心他(她)的,是愿意接纳他(她)的。
上面所谈的,可能说起容易做起难。但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随时在意我们的身教与言教,孩子是不会太让我们失望的。如果你发现了自己或者家人有比较特别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可以寻求医院的心身医学科或者心理咨询师,他们会给你一些更专业的评估和帮助。
□本报记者 杨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