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游学 如何“游”“学”兼得

版次:11    作者:2018年08月17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假里,“游学”日渐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热门选择。游学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游学热,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体现。与此同时,游学产品价格、项目内容、全保障等方面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

日前,一则网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杭州的孙女士这个暑假花了三个月工资,让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因为她得知,小学6年里,全班只有她儿子一个人没出过国。

近些年,随着游学成为一个热门的假期项目,让不让孩子去游学,甚至去不去国外游学,成为不少父母面临的新选择。

游学成为不少中小学生假期生活选择,参与学生呈低龄化趋势

北京市民刘先生,也遇到了相同的烦恼。“孩子说,隔壁雯雯暑假去了日本游学,同班的淘淘去了欧洲,而他只去了张家口姥姥家玩儿……”刘先生很无奈,动辄三四万元的团费,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但看着渴望出国游学的儿子,他只好保证:“明年暑假一定让你出国游学!”

近几年,去国内外各地“游学”或曰“研学旅行”日益流行。打开某知名旅行社网站可以发现,“游学”和“跟团游”“自由行”等旅游项目并列,被单设为一个栏目。“英国剑桥牛津15天夏令营”“呼伦贝尔7天6夜亲子营”“游学类清北名师夏令营”……100多项在售的国内外各类游学产品五花八门,产品来自20多家不同的机构。

某旅游机构日前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游学旅行报告》称,“越来越多中国家庭青睐去国外参加游学、营地类旅游,2018年预计规模达到100万人次,收入超过300亿元。”报告还指出,“游学业务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成长。”同时,价格更亲民的国内游学的增长率是出境游的2倍以上,达到120%,人均团费在4200元左右。

游学能增长见闻、提高素质、激发志向,但应理性对待,避免跟风攀比

“当然要肯定游学活动的合理性。”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看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让孩子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自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校课堂的有益补充。

“去年参加山区体验夏令营,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更理解父母的辛苦,也学会了感恩、不怕困难的生活态度。”北京孩子小赵说。

“我们游览了故宫、长城,坐了高铁、地铁,参观了北大、清华……太棒了!我以后也要到北京上大学!”正在清华校园里参观的河南农村小学生豆豆,提起北京之行赞不绝口。

当然,游学热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同样值得关注。有些机构发展研学旅游,过于强调经济导向、旅游线路安排,对游学过程中教育、科技、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比较薄弱。

同时,游学热之中还有盲目攀比的情况:别人家的孩子去国外,自己也得去;别人去远程,自己也得去;别人坐飞机,自己也要坐飞机……“这样的攀比会加重家庭的负担。”有专家建议,“整个社会,包括旅行社和家长、孩子,都应对游学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态度,因人而异、不应跟风攀比。”

建议制定行业标准、严格资质管理、加强立法规范等,为游学织密“安全网”

“我们孩子去年报团参加国外游学,‘游’得太多,‘学’得太少,两周的行程,走马观花,几乎是名校‘一日游’。孩子疲惫不堪,收获也有限,但价格不菲。”一位家长吐槽。

“组织游学的机构太多:公私立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留学中介机构、专职游学机构、网络电商平台……各种各样,也不知道这些机构到底有没有资质,安全性如何?”一位正为孩子挑选游学项目的家长困惑不已。的确,游学不同于普通的旅游产品。目前,行业门槛较低,缺乏规范和标准,游学组织机构、从业人员的资质都缺乏审核。

洪明认为,“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机构资质、服务规范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对研学旅行的监管有法可依。”

(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