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花独放”到“一刻钟公园圈”

——达州城区40年园林建设变迁

版次:02    作者:2018年08月10日

凤凰山

人民公园旧照

莲花湖公园鸟瞰图(万燕明 摄)

一个城市,不能只有钢筋混凝土的高楼,要让一个城市有生命、有温情,必须靠城市绿肺来调节和连接。

炎炎夏日的傍晚,与家人漫步于滨河游园或湿地公园,舒缓工作的劳累,是达城人热衷的生活方式。从仅有的人民公园、凤凰山,到王家山、犀牛山、鹿鼎寨、莲花湖、大寨子、塔沱等众多公园惊艳亮相。改革开放40年,达州城市园林绿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0年代:人民公园“一花独放”

“我是1992年参加工作的,就住在人民公园旁边,记忆中那时达城只有人民公园和凤凰山公园。当时凤凰山公园还只打造了一小部分,大家主要还是到人民公园游玩。”周玲今年48岁,土生土长的达州人,目前在达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工作,在园林岗位上干了26年的她,见证了达州园林绿化建设的巨大变化。

周玲告诉记者,那时候达城市民去处很少,一到节假日就只有到人民公园游玩,尤其像六一儿童节、春节,人民公园往往水泄不通。虽然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但是难免会出现拥挤现象,难以享受逛公园带来的那份清闲。尽管如此,人民公园还是达城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周玲的讲述,仿佛穿越到了30多年前。

尹先生出生于1972年,家住达城凤凰头,他清晰地记得自己一大半的童年时光都是在人民公园玩耍。“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人民公园非常火,儿童游乐设施比较多,也有很多人在里面锻炼,那里一年四季人都多,一到过年过节就水泄不通。”尹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的达城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很少,就只有一个人民公园。

90年代:园林建设开始萌芽

“凤凰山公园及莲花湖公园的部分景观进行打造,从廊桥至二马路的滨河游园逐步建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逐渐增加。”周玲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的达城,令她印象深刻,那时候达城绿化建设相对落后,城市里只有法国梧桐一个树种。从1994年起,开始引进新的树种,并在通川区二马路、大北街、荷叶街等进行大范围的植绿工作,再加上部分公园的打造建设,城市绿化逐渐增多,对人民公园起到了补充作用。

1996年,凤凰山公园征用北岩村、肖公庙村土地20.37公顷,公园面积扩大至27.86公顷,园内植花木18万余株、1600余种。凤凰山公园初具规模,公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每逢正月初九和节假日,市民到此登高览胜,怀古颂今。

莲花湖公园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外开放,但是只限于部分景区,设施相对不完善。“记得我是1990年第一次去莲花湖公园,那年我18岁,正在达师专读书。”尹先生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去莲花湖的印象,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专门的公交车到莲花湖,只有一个水库和一些农家,没有任何游乐设施,去的人不多,但是相比上世纪80年代,市民游玩的地方有所增加。

00年代:园林绿化呈现质变

二十一世纪00年代,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人们意识到与自然为邻、与自然为友,美化人居环境才能更好地提升生活品质。于是,达州的园林绿化也呈现出质的变化。

“随着南城仙鹤游园、火烽山公园、铁山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等部分景观,以及凤凰山公园的全面打造和陆续开放,达城市民外出休闲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周玲告诉记者,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以及居民生活品质提升,达州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提速,市民休闲有了更多去处。

“我2004年来达州上班,经常去凤凰山公园,那时候凤凰山公园经过打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很多人去游玩。”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据了解,凤凰山公园红军亭主体工程于2006年3月开工,7月底全面竣工,2006年11月元稹纪念馆开工建设,2007年春节前竣工。2007年前,红军亭后的小广场、配套公厕及供水工程等工程建设完成。随着凤凰山公园整体工程不断推进和基础设施不断完成,凤凰山公园成为了达州人民心中又一理想去处。

10年代:“一刻钟公园圈”

步入新世纪10年代后,交通越发便利,休闲热潮兴起,私家车逐渐普及,达城市民所去的地方不再局限于中心城区及其附近地区,他们出游的地点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

时间转眼就到了2018年,莲花湖湿地公园、塔沱湿地公园、大寨子公园、鹿鼎寨公园、张家坝滨江景观带以及即将开放的紫荆花公园、体育公园等逐渐出现在达城市民的生活中,“一刻钟公园圈”的宏伟蓝图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我周末喜欢自驾到莲花湖湿地公园以及铁山森林公园游玩,现在的莲花湖风景很漂亮,基础设施很完善,也有专门的公交车,周末放假到这里游玩的市民很多,却不会出现拥挤的状况。”土生土长的达城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

“达州市提出2020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现在我市的绿地率达到了34.66%,人均公园绿地率达到了9.27%。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园林分布不均衡等,这是受到了达州市地形的限制,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在今后的规划和建设当中,我们会更多地考虑到这些因素,从而满足市民的需求。”作为一个老达州人以及一个老园林人,周玲对于今后达城园林绿地建设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罗天琪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