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2018年08月03日
8月1日,本报第10版以《“1985便利店”老板玩“失联”?》为题,报道了达城“1985便利店”老板欠下员工工资和供应商货款玩“消失”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天,热线记者再次与该店员工、供应商、劳动部门及律师取得联系,了解维权的相关事宜。
下差员工工资8000余元
8月1日上午,吴传美告诉记者,“1985便利店”在达城开设了3个店,共招了9名员工。因有3名员工家中有特殊困难,老板才把工资基本发完。剩下的6名员工工资被拖欠8000多元,基本上是最后一个月工资没拿到手,有的还另外押了半个月工资。
说起老板失联一事,吴传美称之前没有发现任何可疑迹象,员工们每天都认真上班,毫无察觉。直到7月25日3个门市突然来了不少供货商到店里“搬货”,他们才如梦初醒。当即给老板打电话求证,但老板手机关机,再也联系不上。
“我们到城里打工很不容易,辛辛苦苦干了一个多月的血汗钱要打‘水漂’,我们心里很难过。”吴传美说,“1985便利店”二马路店是2017年11月开业的,另外两个店也才开业几个月,但这3个店竟然都没有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他们先后到通川区工商局、通川区劳动局进行了举报和维权。
欠供应商货款近20万元
“1985便利店”老板失联,除拖欠员工工资外,该店供应商更是“冤大头”。为该店提供雪糕批发的张宁向记者介绍,近40家供应商初步估算,该店共欠供应商近20万元的货款,仅她一个雪糕品种就下欠5680多元,最多的是批发饮料和水的供应商达3万多元。
“我们完全基于对他的信任,才对货款失去了监管。”据张宁透露,该老板之前在南城经营过便利店,后来退了股单独在市内开了3家便利店,与很多供应商都是熟人。谁知他竟然采取“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让大家上了“洋当”。
张宁表示,事发后,供应商代表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群,目前有32名群员,大家正在商议一个合理合法的维权方案。
张宁希望通过晚报市民热线提醒广大市民,做生意一定要多个“心眼”,对自己的资金一定要监管好,谨防不良老板设下的圈套和陷阱。
没有用工主体的不能立案
通川区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一位彭姓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称,凡是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的用工主体,员工讨要工资,劳动监察部门可以受理;对恶意欠薪跑路的,他们可以立案后移交公安机关处理。但据了解,该便利店没有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没有用工主体,他们不能立案。
通川区工商局东城工商所所长李桥告诉记者,凡是无证无照的经营户,涉及前后置许可经营的由主管部门查处。而该便利店属于食品流通行业,归通川区食药局查处。
而通川区食药局政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从2016年以后,以工商营业执照作为前置条件,商家凭工商营业执照再到他们单位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他们查处的是针对员工的健康证以及食品储藏和安全等问题。
律师建议走司法程序维权
达城专业律师郑传富称,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三条规定,“对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的,该单位或者其出资人应当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赔偿金;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四条规定,“劳动者与未办理营业执照、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营业期限届满仍继续经营的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应当将用人单位或者其出资人列为当事人。”可见,是否有营业执照并不影响劳动者主张劳动报酬。
郑传富表示,对于劳动者和供应商来说,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
□本报记者 罗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