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晚报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6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声的文字 有声的倾诉
烟火味中升腾起的朗读声

    两年朗诵 让他们从内在悄然变化

    尽管拿着话筒的手微微颤抖,蹩脚的普通话从喉间迸发而出,但这一刻,即使没有炫彩的灯光投射,他们肃穆安静坐在舞台上认真朗诵的身影却闪闪发光。

    6月25日下午2点整,当记者来到位于达城南门口的知味苑餐厅时,每周星期一定时开展的员工朗读日活动正如期举行,服务员、厨师、保洁员、收银员齐聚一堂。不足10平方米的简易舞台上,一把凳子,一张摆放着吊兰的小桌,便是知味苑员工们朗诵的一方天地。

    台上,朗诵者或温柔或激荡的声音透过话筒缓缓传进耳朵,文字与声音的魅力相互交织碰撞,充满力量。尽管台上台下皆是餐厅内的一线员工,但无一不是认真聆听。动情处,大家闭眸凝思;激越处,阵阵鼓掌喝彩,看向舞台的眼神投射出对知识炽热的向往。台下一名服务员大姐激动地告诉记者,这个朗读日活动已开展近两年,期间她从未缺席过。

    ●何平

    厨师 工作4年

    朗诵题目:《味道》

    何平算得上是“朗读日”的老骨干了。作为一名与锅铲油烟为伴的厨师,他的身上却多了一股书卷气,沉稳而儒雅。“虽然我是名厨师,可通过近两年的坚持朗诵,如今也能提笔写写感悟。”偶尔,何平也会朗读自己的随笔心得。回忆起初次登台朗诵,因普通话蹩脚,何平十分紧张尴尬,脸像着了火一样烫,但最终还是在同事的鼓励下突破自我坚持了下来。

    关于每周朗读日的选题,何平都会提前精心准备。“从思考选题、精选好文章、摘抄选段的过程,就我本身也是一种对知识的提炼和吸收。”何平通过摘选文章,还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对于传统川菜的创新和理解都有了更深的领悟。

    ●李碧

    前厅服务员 工作3个月

    朗诵题目:《我是一切的根源》

    入职刚3个月的李碧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鼓足勇气决定登台朗诵。“我就是个服务员,没啥子文化,不好意思上台去朗诵……”这是李碧之前一直不愿参与朗读日活动的主要原因。

    可当她看着身边的同事一次次站在台上自信朗读时,李碧决定“拉下脸”尝试一次。“‘我’是一切的根源,要想改变一切,首先要改变自己,学习是改变自己的根本!”李碧说,她想借这篇文章表达,尽管自己很普通,但只要坚持不懈努力,也能收获想要的生活。

    虽然首次登台紧张得声音颤抖,满身大汗,但李碧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现在,她很期待下次朗读日的到来。

    ●王璐

    前厅领班 工作1年 

    朗诵题目:《时间、生命》

    “去年第一次参加这个朗诵活动,我连台都不敢上。”王露用“像熟透了的番茄”来形容最初登台朗诵时的羞涩模样。她觉得自己仅仅是个服务员,总感觉朗诵这种高雅的行为离自己的生活很远。

    一年下来,王露从服务员晋升到了前厅领班,通过朗读活动,她由内而外地发生了改变。“曾经我的业余生活被手机和棋牌占满,更不爱看书。如今闲暇时,我也会主动地去看书、看报。阅读已成为一种习惯。在工作中,以前接待客人时不知道说什么,现在也能灵活自如地与客人交流和处理突发事件。这都是阅读给予我的改变。”

    无论是颠勺的厨师,传菜的小妹,还是打扫卫生的大姐,朗诵日摘选什么好文章已成为他们工作之余的焦点话题,而读书、看报更是成为丰富业余生活的必备选项。“我们这种烟熏火燎的地方,竟也能飘出浓浓的书香气。”他们觉得很自豪。

    朗读日灵感源于央视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大多认为从事基层服务行业的人员素质不高,没多少文化。但在知味苑餐厅创始人李建看来,“有文化”的定义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是体现在个人素养和修为的培养上。

    “知味苑朗读日的活动已持续近两年,灵感来自于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平时酷爱读书的李建告诉记者,自从第一次看到这个节目,便深深被感动,那种文字和声音富有情感的结合,直击人心。那一刻,李建便决定将这个活动移植到自己的餐厅,让员工们也亲自领略阅读、朗诵的魅力。

    “刚开始压力很大,很多员工觉得没上过大学,文化水平低,比较自卑,认为登台朗诵这种事离自己很远。”李建介绍,万事开头难,为了打消员工的顾虑,树立信心,第一次他亲自上台朗读,还成功说服两名平时比较活跃的年轻服务员一同参与。有了良好的开端,许多员工也跃跃欲试,为了将这个活动延续下去,餐厅将每周一下午的空余时间固定为朗读日。

    “人骨子里的那份贵气,无关富贵,更无关职业贵贱,而是与文化熏陶和个人素养有关。”通过两年从不间断的朗诵日活动,这群可爱的一线劳动者们,从最初基于形式化的为朗诵而朗诵,逐渐从朗读的过程中学习、提炼自己所需,最终成就了他们个人修养和工作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这就是我们的朗读者。扎根于市井,升华于文字。

    □本报记者 张海涵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晚报1版
   第02版:晚报2版
   第03版:晚报3版
   第04版:晚报4版
   第05版:晚报5版
   第06版:晚报6版
   第08版:晚报8版
   第09版:晚报9版
   第10版:晚报10版
   第11版:晚报11版
   第12版:晚报12版
烟火味中升腾起的朗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