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3年努力,将达州建设成为秦巴地区“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医药生态康养基地”和“中药材深加工中心、中医医养服务中心、药材及医药仓储配送中心”……近日,达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年)正式出炉,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市初步实现“建设秦巴药库、打造康养天堂”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目标。
结合“精准扶贫” 打造“秦巴药库”
鼓励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国家“精准扶贫”工程,建设可持续、多元化、特色化的中药材产区经济。宣汉县重点发展木香、厚朴、杜仲、黄连等;万源市重点发展花萼贝、桔梗、木瓜、天麻等;达川区、通川区重点发展乌梅、金银花等;开江县重点发展银杏;渠县重点发展白芍、白芷、百合等,大竹县重点发展大通草、茯苓等。严格管理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积极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提高中药材质量。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绿色”中药材产品年产量达20万吨,带动基地乡镇农户年人均增收1300元以上。
积极促进宣汉、万源中药资源普查成果转化,结合资源保护建设“道地大宗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和“秦巴山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重点对稀缺、名贵野生原料资源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鉴定、保存及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保护种质和遗传资源,以达州特色药材及市场紧缺药材品种为重点,建立我市中药材良种研究培育体系,扶持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企业,重点培育2个以上有规模和影响力的优质种子种苗专业化经营公司,配套建设大宗中药材良种培育繁育基地2500亩。
鼓励利用山地、林地、荒地建设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支持和推广森林康养、林下种植(养殖)等多层次立体复合生态模式。科学建设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整合重要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实现大宗中药材产品有序生产,有计划种植(养殖),解决品种短缺与过剩,重点推进乌梅、杜仲、黄连、花萼贝、黄柏等川产道地和达州大宗品种基地建设。鼓励省内外大型中药企业来达建设一批跨地区经营、以中药材规模化基地共建共享为依托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县级单位工作站和信息站的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和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网络。到2020年,新增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10个,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达80%以上。
建设“一区两带” 打造“康养天堂”
以通川区、达川区为主体,依托地域交通优势,构建中医药康养创新发展核心区,主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高端服务业与新业态,打造集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中医医疗服务、养生保健、药膳食疗、中医药商业等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及产业街(区)。以万源、宣汉为主体,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土家族特色文化,重点发展中医药康养、生态康养、民族特色康养和中医药观光旅游等业态,规划打造秦巴药用植物观光旅游园、展览园、养生园、中医药博物馆等,构建秦巴地区生态康养发展带。以大竹、渠县、开江为主体,依托温泉、宗教、历史古迹等特色资源,构建中医药特色康养发展带,重点发展温泉养生保健、中医医疗、健康养老等业态。通过“一区(中医药康养创新发展核心区)两带(秦巴地区生态森林康养发展带、中医药特色康养发展带)”建设,到2020年,将达州打造成中医药特色鲜明、康养基地布局合理、康养服务完善健全的康养天堂。
依托“一区两带”建设,加快中药材种植观光、中药材药膳食疗、中医药文化展览等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森林康养、温泉养生、禅道养生等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和龙潭河、八台山、巴山大峡谷等养生度假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项目,促进中医药旅游商品创新开发,在景区、景点内开设中医特色诊所(室),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深入发展。到2020年,全市打造中医药康养精品旅游线路1条,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示范区1个以上、建设示范性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机构2个以上、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2个。
□吴海名 本报记者 罗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