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品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说心里话,举着酒杯,颂读这样的诗,内心是不是会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叹?
说到这里,我要吹个与《将进酒》有关的小插曲。那是2003年夏天,我随四川省人事厅组织的专家访问团出访欧洲,我们到欧洲以后从没见过酒,但到达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第二天晚上,南京饭店的餐桌上竟每桌摆了一瓶白酒和两瓶啤酒。原来那天是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粮食学校的罗校长过50大寿。那位罗校长属胆汁型人,能说会道,开朗乐观,喜欢喝点跟斗酒,在我们那50名团友中,数他带的设备最多--左肩挎着相机,右肩挎着录相机,胸前吊着望远镜,走一路照一路、录一路、看一路。人生半百夕阳红,他以前那49个生日恐怕都没有在异国他乡过50岁的生日有意义,所以,从家里出发前他就带了一箱白酒,要在过生日这天免费请全体团友当陪客。无功不受禄啊,我想对罗校长的生日有所表示。怎么表示呢?最少要在饭厅给他贴个大红的寿字,显得喜庆。
“我们团里今天有人过50大寿,麻烦您给我们准备一点墨汁和红纸。”虽然我的字写得鬼画桃符,拿不出手,可团友中并不乏翰墨高手。我去找饭店那个胖胖的女老板打商量。
“没有,没有。”那位女老板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她胖胖的,受世界音乐之都的熏陶吧,总把面条吹成“五线谱”,端来一钵清汤挂面,就边走边幽默地喊:“来啦。请享受‘五线谱’的芳香吧。”(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