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给大家讲一个人,全显光先生。
全先生1955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1961年公费留学考入当时德国莱比锡艺术学院H.马约夫教授画室学版画,获版画博士,同时跟油画大师W.门采焊学油画。1965年,获得版画家称号。回国后,曾做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但他当时的一整套艺术理念,国内接受不了。现在大家对他也还是很陌生。但是这位老人家学贯中西,艺术境界非常高,今年86岁高龄,是老一辈留德归来硕果仅存的艺术家。
我这次去沈阳,接受《辽宁日报》专访时说,从我内心来讲,这次沈阳之行是朝圣之旅和拜师之旅。朝圣,是因为《万岁通天帖》等一大批书法殿堂级瑰宝在辽博;拜师则是我敬仰的一位国宝级大师全显光先生在沈阳。
20年前,全先生的学生、何为民先生在他面前提到我,希望他收我做学生,之后通过何先生,老人家将他的《谈艺录》寄给了我。2012年,我博士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有一位叫包利民的老师,做古希腊哲学的一流高手,说看了我的论文,要问我一个问题:“你知道一位叫全显光的先生吗?”我很诧异:“怎么提到他”?然后回答说“我知道”。包老师也诧异,说你怎么会知道他呢?大概他想谁会知道他呢,全老师深居简出,也没出过一本书,也没出过一本画册。我就讲,严格意义上说,他是我的老师,于是讲了与全先生的关系。包老师说“好,那我就知道你这个论文是从哪里来的了”,一下把我给震住了,赶紧回去查全老师的《谈艺录》,结果里面有一句话:“宋代以来,中国书法的衰落,其根本原因在于把临摹字帖作为学习书法的唯一手段。”大家想想,现在的话,你们对我的研究比较熟悉,不觉得什么。现在看一个人书法,你只要不临摹字帖,肯定是业余的。结果全老师20年前就说,书法的千年之衰,就是把临摹字帖作为学习书法的唯一手段所造成的,石破天惊啊。但我那个时候年轻,看过以后,忘了这个事。想一想我这些年所谓的创新,就是这位老人家的一句话,我来证明这个事。
二
全老师的家,房间还是挺大,四室一厅,水泥地,一个女儿在美国一所学校当老师。家里就他和师母,墙上全是板子,用来画画的,每天都在画。画一只公鸡,上面写了几个字:“不让一日闲过”,每天记他的谈艺录,有42本,每本都很厚,全手写的,也没出版过。问他怎么不出版,他说没想过。不远处有一张案子,是张门板垫上去的,白天画画,晚上如果有客人来可以睡在那里,很简陋。全师母85岁,坐在旁边,两个小时没动,听全老师给我讲艺术讲哲学,中间就插了一句话。全老师腰受伤动过手术刚好没多久,我问“要不要找个医生给您看一看”,师母说“钟华,没事儿,我就是大夫”,就这一句。让我感觉什么叫民国范儿,不是整天风花雪夜,而是这种粗茶淡饭,每天在思考艺术,活在一种境界里。
我十几岁的时候,读梵高传,被震撼了一夜没睡。每天很兴奋,觉得做艺术家应该像梵高那样。所以1991年我到杭州拜陈(振镰)老师为师的时候,住在毛源涛招待所(美院隔壁),当时有几十、上百号人在那里住,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过来考试、学习的。打通铺12元,我去的时候通铺没有了,租了一个21元的房间,与何为民一起住,他现在是牛津大学的老师。
结果20年以后,我觉得一个人的谈话能够撞击得让我心蹦蹦跳,就是全老师。他对于艺术的见解,你可以感受到是一种非常高远、高深的见解,他不是一个一般的老师跟你谈书法谈艺术。我说你这是国画?版画?他说国画版画油画都不是,就是画,就是画,别分那么清。
三
全老师说,知道你要来,找了点你的字看,“共性太多,个性没了”。他没有一句客套话,直接跟你讲,确实把我当学生看的,说“书法不是这么搞的,书法就是拿着毛笔去写”。他问怀素草书你写过吗?我说写的。他说怀素是草书吗?我以为他讲的是常识性问题“怀素是不是写草书的”,结果不是,他说“张旭、怀素都是这个草书上面长出来的一个,你,也应该是草书上面长出来的一个,你和怀素应该是一样的,不是你学怀素,你写的时候直奔草书去,直接去写,写不好的时候看看张旭、怀素怎么写”,到我走的时候,老人还拉着我的手反复说,“钟华,抓紧时间,写你自己的,写草书,写自己。”
两个小时,他没有一句客套话,全是他在讲,黄宾虹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八大山人是什么样子的,直接进入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而不是慢慢做技术一层一层。
全老师佩服两个人,一个是八大山人,一个是黄宾虹。说八大山人是直接就到了那个高度,黄宾虹是艺术上升最终达到那个境界。全老师就像洪七公,一点都不表现,就活在他的那个艺术境界里面,他不是那个要打遍天下无敌手才显示我厉害的西毒欧阳锋,他就是觉得好玩,追求这个画,在那个境界里面去享受这个东西。他从60岁退休,20多年在家里呆着,每天就是画画,你们想一想这个时代有没有这样的人,要是我的话,写了40多本还没出版,早感觉怀才不遇了。所以我觉得这种老先生,今天专门给大家讲讲,他有一种精神,嘴上说淡泊名利不行的,是这个人从头到尾都没有讲名利,不声不响地每天抓紧时间,就这样他还很紧张,“不让一日闲过”,这样的人才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讲解/于钟华 整理/彭闽湘
“四条警戒线”
一
隶书从篆书中来,肯定有继承,比如起笔的方式,都是逆入。所以篆书的起笔和隶书的起笔都是刻意,或者叫有意为之。但是我们写字,不断的是想找一个无意为之的方式,中国人讲天道,天道是什么呢?天何言哉?天不说话,四时行焉,万物也生出来了,我无意去做这个事,这个事就成了,这是中国人做事的方式,叫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指人不是通过大脑去刻意地做这个事,它对应的是有为,有为的意思其实是人为,人、为合起来是“伪”,中国人最反对的是“伪”,伪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有个“老天爷”,口渴了给你准备了水,饿了给你准备了小麦、稻谷,你只要按照这个东西去做就是了。我们现在所有的世界已经不是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跟你打交道的世界,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人造的世界,楼房、汽车等等,我们现在的城市,已经很难看到土地了,小区里面还可以看到一点点,人脱离了你本来应该在的那个原初的世界,你和那个世界中间的加塞、隔阂、中介的东西越来越多,过去一看天就知道要不要下雨,会不会刮风,现在的小孩已经不知道了,人和这个自然界之间已经隔阂了。
写字也是一样,拿着毛笔去写就可以了,不是说我拿着毛笔一定要去写成一个什么样,我们和那个原初的书写之间,也因为一些技术动作、要达成一个什么目标什么形,加了很多中介。我做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个中介去掉,让你回到原初的书写,这也是中国古代的书法家,费了那么大劲儿,最终找到的这种最原初的书写。
隶书逆入的起笔方式是有为,所以经过古人不断地研究发现,才有了楷书切笔的起笔方式。
二
昨天我说谁那个《曹全碑》写得不好,因为她那个起笔不是隶书而是楷书的,那种叫切笔。隶书怎么写其实不重要,不能怎么写很重要。所以凡是毛笔顺落切下来的这种笔画,这样的起笔方式是隶书反对的,除了这个之外的所有的都可以放进去,毛笔直落也是对的,毛笔逆入也是对的,这个叫标准型,其他叫变形,但是不管怎么变,就是不能变成切笔,这个切笔是在隶书之后,我不可能预见将来是什么样子。只可能是看前面是什么样子的,这叫“不忘本来”。
这个是法律,记住法律的界线在哪里,我不犯法就行,其他都是对的。一般的教学是这样:告诉你这样做、那样做。真正的教学应该是这样:告诉你红线在哪里?只要不去碰它,其他怎么弄都行,随便你。
隶书的横画、竖画起笔,请大家记住,只要不是斜切笔,其他都可以。然后是中间的行笔,记住一个原则(我们说的是写隶书,不是针对某一本字帖):只要毛笔的笔锋不翘起来都是对的,笔锋翘起来叫偏锋,偏锋就是笔锋偏离了纸面。至于说我这个毛笔的笔尖不一定是圆的、笔锋是打开的,都可以;笔锋是在(线条)中间还是从上面走出来,都是对的,就是笔锋偏离了纸面不行。书法中的概念:中锋、侧锋、正锋、偏锋,四个概念里面,只有一个偏锋不要,其他都是对的。偏锋以外所有的都叫中锋,正锋就是我跟你面对面,侧锋是你侧了个脸。
所以,起笔唯一弃的是斜切,行笔唯一弃的是偏锋。红线在这里,其他的都无所谓。学艺术最终是获得一种自由,而不是让大家裹足不前,不知道往哪个地方走。
三
写字谁不会呢?只是被要求这样弄那样弄,一不留神大家就忘了。你的手和王羲之的手,差距没这么大,你只要去写,就已经有百分之四五十的接近了,不信你拿本字帖,没人教,也能写到百分之三四十像。那你考试的时候,只是记住了王羲之这个字怎么写,结果到那一忘,把这百分之三四十本来可以重合的部分也没了。我读书是怎么读?我看海德格尔讲“真理的本质”,就想,如果这篇文章是我给我的学生讲,应该怎么讲?想出几条把它列出来,回头再看海德格尔是这样讲的,哦,他讲了八条,我只想了四条,还差四条,这四条我为什么没想到呢?我得琢磨琢磨,他这个比我强的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两条是康德的,这一条是胡赛尔的,这一条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下次我也可以这么想。
大家想是不是这个意思,写字也是这样,你拿着这个笔直接去写,也可以写得八八九九,只是没他写得好,所以从这个角度,就回到全显光先生讲的一句话:奔着那个草书直接去写,不会的时候、写不好的时候,再去看看怀素是怎么写的。我们是一开始冲着怀素学,学了一辈子、写了一辈子,脱不出怀素。这是大师的教学和“小”师教学的根本区别。
当一个笔画发生转向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折笔,又叫搭接。于是有了第三条警戒线:两个笔画搭在一起时,怎么搭都可以,就是不能出现折角,这个是由第一条警戒线引申出来的,搭接时只要没有折线,其它都是对的。
第四个是什么呢?这个竖写完之后千万不要带那个钩。隶书里面的钩是平推的。隶书无钩,比如说我们写“永”,大家还有印象吧,隶书是这样的:“永”,没有钩,要么是平推过来。在楷书里面,因为“抄近路”,“钩”出来了。写隶书写篆书大家有没有感觉,逼着你走远路,就是晃晃悠悠地去走,所以写篆隶书的人,都比较沉静,然后这个平推,也显得气局比较大,变成钩过来呢,气局比较小,有利有弊,所以楷书写多了,不写写隶书,不知道篆隶之变的话,写出来的这个楷书,会变得气局不够大。
总结一下写隶书,第一,不要有斜切笔,第二不要有偏锋,第三不要有折角,第四不要有钩。反之一切都是对的。所以空间无限大,任你去驰骋。这是我想给大家讲的隶书的笔法,不是告诉你一个规则,而是告诉你不该干的事儿,告诉你那个法律的界限在哪儿。(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