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雨,现供职于宣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年过知非,喜欢读书,喜欢码字。作品散见于网络、纸媒。
帚地
深秋,屋外院坝时有落叶,父母命我持帚清扫。因为贪玩省力,往往东一下西一下、三下五除二走过场,将院坝涂成花脸。父母责骂:看你乱fù三阵的,哪像做事的样子。不认真扫地被说成乱fù,是四川方言。
以为,方言里的“fù”,写成“拂”,提手表意,“弗”表音。但查拂的四个意思:拭,掸去;轻轻擦过;甩动,抖动;违背,不顺。没有一个与小时候那乱fù三阵中“fù”的意思相贴切。
流沙河《白鱼解字》,第138则“男女好昵孕”中,有释“婦”一段,说:“婦(简作妇)在卜辞指商王的配偶。商王武丁有一配偶名叫婦好,统兵打仗,雌声显赫。甲骨文婦常常不用女旁,使人愕然。原来帚就是婦,帚字音fù。帚字义本掃把,借用为婦。如果帚和婦音不同,就不可能借用。”接着又说:“蜀人用掃把掃一掃,说成是‘帚一帚’,而音fù,犹存帚的古音。”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流沙河还引用了出土文物为证:“安阳武官村大墓出土青铜器,上铸婦好之名,正是‘帚好’二字。”对“帚”字之音变,流沙河也没弄明白:“帚字为何改读为今音zhǒu,有待探讨。”
流沙河的解释因没弄清楚“帚”之音变,看上去有些牵强。但我却喜欢他的解说,“帚”,其音既为fù,其义也与今日之“扫帚”相关,即使有错,也错不了多远。读到此,想起小时候用“帚”(读为zhǒu)乱“帚”(读为fù)一气的做法,释然而笑:调皮捣蛋被训,入耳的竟也是悠远的古音。
漉凉虾
学了加减法,有人出题一道算数题考我:一小孩上街,怀揣五角钱,吃了许多零食,qī分钱的葵花,jiǔ分钱的糍粑,lù分钱的凉虾,还剩多少钱?我暗笑,这么简单的题,也想考我?qī分,7分;jiǔ分,9分;lù分,6分(四川方言里,6不读为liù,而读为lù);7加9再加6,共计用掉2角2,还剩2角8。出题人大笑:错,还剩4角7。我不解:为什么?出题人解释:qī了一分钱的葵花,jiǔ了一分钱的糍粑,lù了一分钱的凉虾,才用3分钱,自然还剩4角7了。
拼音所指代的三个词,不是数词,而是动词,这种民间智慧,很是有趣。qī者,吃也,四川方言读成qī。jiǔ者,应是揪字,从一团糍粑上扯一部分下来之谓也。lù者,用漏勺从水中捞起之意,但为何字,一直不解。
《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煮豆燃萁。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才明白,小时候算术题中“lù分钱的凉虾”之lù,或曹植诗中“漉菽以为汁”之漉。《说文解字》曰:“漉,浚也。从水,鹿声。”凉虾,为四川特有吃食,米粉做成,状若小虾,置凉水中,吃时,漏勺漉起,加以熬制的红糖,入口凉快爽滑,舒服之极。
还有一个“盝”字,多用于“盝子”:是古代小型妆具,常多重套装,顶盖与盝体相连,呈方形,盖顶四周下斜,多用作藏香器或盛放玺、印、珠宝。但有时,也通“漉”,意为:使水干竭。
没想到,民间谜题里也有这么雅正的音韵。怪不得,建国之初,以成都官话为主体的四川话差一点被定为全国推广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