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2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祭祀祠堂到新式学校剧社再到农贸市场
——达城陈公祠巷的前世今生
人头攒动的陈公祠巷
20世纪70年代的达县县委

    达城陈公祠巷,北接荷叶街,南抵大西街,中与中心巷相邻,因巷内原有绥定知府陈克让的祭祀祠堂而得名。解放时和整风时称陈公祠巷,文化大革命时期叫大西街第四号巷,原系石板路,1983年改为水泥混凝土路,长155米,宽3.7米,下水道从巷中穿过,今为农副产品交易之处。

    奉旨清廷修建陈克让专祠

    民国《达县志》等史料记载,清承德进士陈克让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绥定知府,任期达10年之久。在任时,勤政爱民,口碑甚好。道光三十年(1850年)升任江南江安十府粮道。咸丰三年(1853年)在太平天国起义中全家殉难。朝廷命令赠官,予溢忠节,进入昭忠祠,供人崇拜奉祀,以昭示忠良。而达县人和陈克让的原部下感戴其功德,纷纷捐资,吁请清廷建立专祠。清廷得到奏章后,同意所奏。达县人和陈克让的原部下于是将陈公祠建在西圣寺旁。后廉价购买到陈克让一旧幕僚在达城西门内赖家桥所修的别墅,陈公祠便于光绪已卯年(1879年)迁到今陈公祠巷26号。

    第一所新学校和新剧社

    达城办学,早有清乾隆六年(1741年)修建于州吏目署前(后移至东文昌宫旁)的汉章书院,道光元年(1821年)修建于塔沱朝阳寺的龙山书院等,都为旧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实行新学。这一年,达县知县方旭提议研习算术,在陈公祠开办通济学堂,考选学生30名,除讲授经史外,还研习算术。这是达城第一所实行新学的学校。

    民国三年(1914年),前清一些文生在陈公祠(原达县县委)创办育德学校,拔贡李裴廷任校长,后来划归县议事会作为会址,学校迁西文昌宫(原京剧团家属院),民国八年(1919年)停办。在前几班毕业学生中,知名度高的有王季璧、梁伯高(荷叶街中已作介绍)等。

    王季璧(1903年—1983年),名明玺,今通川区烽火巷人。幼年时家境清贫,其父王紫垣为店员,母吕氏卖菜以助家资。王季璧先后就读于育德学校、绥属联合县立中学、南京东南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1928年辍学返家受聘于绥定府联合县立中学任教,先后在梁山中学、开江中学任教员,达县乡师、达县女子中学、达县中学任教务主任,宣汉渝智中学任校长。他抱着教育救国之志,执教严谨,诲人不倦。1949年冬,省达中校长李兴定弃职潜逃,学校瘫痪,王季璧被师生推选为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校务,使学校得以正常教学。1950年起,王季璧先后任川北行署达县高级中学校长,达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川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达县教育工会副主席,达县总工会常委,达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达县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达县第一、二届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四川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降职降薪处分。1959年10月摘掉右派分子帽子,次年返校任教。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79年问题得到纠正后,被当选为政协达县市第一届副主席。1983年2月24日病逝。

    1925年,正俗话剧社在陈公祠巷内(原达县县委内)建立,该社是达县成立最早的有演出的新剧社。社长邱寄云,道具蒲怀昌,剧场李春海,景片周朴熊,社员有尹顶酸、黄新盘、王德贵、张少康、梁警痷、肖培修、李淑萍、张慎修、唐姗姗等。演出中,配以音乐、舞蹈。剧社无固定经费,演出时由邻里同仁自筹。首次在陈公祠会议厅演出《户口行》,幕间插演《葡萄仙子》、《三蝴蝶》等儿童歌舞,目的是为淑慎女子学校义演募捐。五卅惨案发生后,又编演了《五卅惨案》等话剧,鞭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的野蛮行径,很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剧社仅三个月便结束了活动。从此以后,凡成立学生自治会的学校,都开游艺会或者毕业典礼,演出新剧。1944年,戏剧爱好者邱炳恒在陈公祠建立新达话剧社,演出《清宫秘史》等新剧。

    多家机构先后在此办公

    据政协达县市《达县市大事记》记载,清末成立的达县议事会,由于无固定会址,便借用县隍庙(今达州宾馆)为临时会址。议长陈炳堃,副议长尹耀先(顶酸)。1912年,县议事会迁陈公祠巷为会址,经费由地方附加自治费开支。同年,同盟会员陈炳堃等在徐公祠巷成立国民党达县分社,发展党员,公开进行活动。后来,国民党达县党部迁往陈公祠巷办公。

    1944年,达县成立临时参议会,袁星午任议长、刘尔纯任副议长,议员多由政府指定,约30人组成,大致半年一次会议。开会时,邀请有关机关团体派一人列席。会议内容,除部分来自群众,其余都是政府送交审议的提案,全部照例通过。庞季载认为这样的会议,议员无参政议政的权利。

    1945年,达县参议会正式成立,地点在陈公祠原女子职业学校内,共有参议员90多人。参议员的产生,60多个乡镇各选一名,教育会、农会各3名,商会、工会各5名,妇女会、医协会各2名,渔会1名。选举曾辑五为议长,李仁凤为副议长,委任国民党达县党部书记赵圣达为秘书,王麒麟、赵世绩为干事,常驻会议员11人。

    1950年1月14日,达县县委在县人民政府大院成立,贺志华任书记。1951年冬,县委机关迁花家巷,次年秋迁陈公祠巷。1954年6月,县委始设常务委员会。1956年10月,撤销常委会,改设书记处。1962年7月,撤书记处,复设常委会。1967年至1969年县委瘫痪。1970年5月,成立中共达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1971年9月,撤销核心小组,恢复中共达县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1999年底,达县县委迁到南城办公。

    老人眼中今昔的陈公祠巷

    79岁的伍正惠和75岁的段有珍是一对老搭档,分别多年担任大西街居委会书记和主任,直至2003年退休,她们的办公地点就在陈公祠。85岁的张仕珍,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76岁的涂家全,1956年在附近的通川中学读书,1965年到达县县委工作直至退休。尽管上了年纪,他们对陈公祠巷仍有着深深的记忆。

    20世纪50年代的陈公祠巷,从北往南,左有陈公祠,右为达县县委,左边是瓦房,右边有篾笆房,街道只有当今的三分之二宽。两边的大致情况是:

    左边门牌号在荷叶街的原地区国家税务局(2007年迁往西外),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后半部在陈公祠巷,以前是百货公司的家属院,有五六户人家。往下是一个院子,里面住有于、田两户人家,易家院子里面有个花园,挨着是王、张两姓住户,一个成份不好的伍姓五类分子住在丰胜小学的厕所边,丰胜小学(今无名半成品店),娘娘庙街(今中心巷)一过便是龙家,大西街街道企业蚊烟组,陈公祠是大西街街道办公场地,后由天然气公司建成家属楼和今荷叶街社区老年人协会陈公祠活动室,住有10多户人家的张仕珍的院子和唐家院子,文家直抵大西街。

    右边,从陈公祠巷的大门进入,便是原国民党参议长曾辑五的公馆,后改作县委部门的办公场地;张、刘两家院子,曹、于两户居民,以及赵家院子,这里在20世纪80年代建成地区国税局家属院和地区建筑设计室。一排县委的围墙到临大西街的朱家院子。挨着围墙修建有篾笆房。

    如今的陈公祠巷,两边建起楼房,底楼门市和巷道两旁,经营着生熟畜禽产品、海鲜产品、本地水产品、日化产品、面条馒头、绿色蔬菜、时令水果等,俨然一处农贸市场,好不闹热。

    (本文写作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参考了《达县地区国统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达县市志》、《达县市城乡建设志》等,得到冉建萍、徐达、吴化明等人的帮助,使用了不知作者姓名的老照片,在此一并致谢!)□本报社区记者 郑景瑞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看点
   第02版:时事要闻
   第03版:社会现场
   第04版:民生广告
   第05版:记忆
   第06版:特稿
   第08版:房产家居
   第09版:房产家居
   第10版:法治新闻
   第11版:县市
   第12版:视觉
从祭祀祠堂到新式学校剧社再到农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