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不少市民来电反映称,老城区中心广场背后何家巷餐馆卫生状况极差,与“黄金口岸”的口碑极不相符,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也有损达城形象。昨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脏乱差现象突出
何家巷位于城市中心广场附近,连接朝阳路和老车坝。昨日晌午时分,记者从老车坝一头的工商银行位置进入何家巷,粗略数了数,窄窄的巷道两侧分布着密密匝匝的餐馆就有20余家。尤其以经营快餐、盒饭的店面的就餐人数居多。
记者进一步观察发现,这里的餐馆大都面积不大,厨房尤其狭小,排污设施薄弱。有的门店甚至将菜品加工区和部分餐桌摆在了本就不宽的人行道上。常年的油污浸渍,使得地面污浊不堪,加之堆放的杂物、扫帚、三轮车等简易运输工具,特别碍眼,脏乱差现象突出,食品卫生状况尤为堪忧。
食品安全存隐患
记者在一快餐门店花了12元买了一份荤素搭配快餐饭。收银台和部分配菜就搭在该店门口的人行道上,收钱的小伙20来岁年纪,身边放着一个火炉,一边哆嗦着收钱,一边吆喝着服务人员装盘、端盘,再送到食客跟前。因为是及时快餐,散客又多,点菜不一,餐厨人员之间的交流非常的多,而无任何工作服、口罩、手套的防护,这些距离他们咫尺的装盘食物不经意是否“喷洒”了唾沫,让人不敢联想。
屋内地板疏于打扫,餐巾纸、脚印、啃食猪蹄和鸭肉的骨头遍地都是,一片狼藉。“68号是哪个?”服务大姐单手擎着装盘,大声吼着搜寻那些等待的食客。说话间,一份被大拇指摁了一个“洞”的快餐饭就放在了记者的面前。
来这里就餐的是年轻人,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也有学生。从他们各自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就餐者大多来自周边其他商户的店员、上班族和附近的居民。
市民期待整治规范
“这些快餐店虽然给我们提供了解决午饭的方便,但是卫生情况确实不好。”在来电和走访中反映的市民纷纷表达自己的不满。就近居住的刘先生告诉记者:“特别到了晚上,卖衣服的游摊到处都是,把巷道挤得满满的,与两边的大杂烩餐馆一起显得极不协调,感觉就像在乡镇赶场一样。”
曾经红极一时的老城区中心广场,因为达城新区层出不断的多功能文化休闲广场的宏观布局和建设,其光环不再耀眼。但是,作为一个过去建设起来的地标建筑,是达城的一部分,仍然有它的形象地位和特定区域发挥的应有作用,周边商户的“乱劈柴”行为应该得以遏制和严格规范,融入“大达州”格局,提升达城形象,服务百姓消费。
记者从报业大厦7楼俯瞰位居何家巷一侧的中心广场的部分建筑屋顶,一个早在多年前因失火燃烧报废的中央空调外机的巨型残骸,依然在寒风中“傲然挺立”。
(本报记者 戚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