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会仙桥:缘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会仙桥原址,左边当年有土地庙

    □本报社区记者 郑景瑞

    会仙桥街,与珠市街一同于清嘉庆初年兴起的老街,位于达城凉水井街至珠市街之间,北与帝主宫巷(原静花巷)、仙居巷、大东街相邻,南傍滨河游园,与州河平行,文革时称上游街,长196米,宽约31米。它的得名,缘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个传说成就一条街名

    上了年纪的达城人知道,兴隆街附近有座石拱桥,桥的旁边有一座土地庙。《达县地区达县市地名录》记载了神仙在石拱桥聚会、有人见过吕洞宾的传说。但真正传开来的却是王汤圆在桥洞下会过神仙的故事。

    相传家住上后街县衙门前的王汤圆,以卖汤圆为生。那时的上后街,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如果王汤圆在此开店营业,肯定能赚大钱,可是王汤圆不愿意和衙门的一些人打交道,每天挑着担子到城外的小街小巷叫卖,虽然赚不了大钱,但图得双方和颜悦色,皆大欢喜。

    有一天擦黑,王汤圆在滩头街附近忙生意,突然,天边响起了一阵阵闷雷,他急忙收拾摊子回家。当他走到石拱桥时,大雨哗哗下起来了,他只好在桥洞里避雨。走进桥洞,王汤圆放下担子才发现,洞里已有两个衣衫褴褛的人颤瑟抖成一团,一个呻吟不止,一个只有出气没得进气。王汤圆心中一酸,急忙舀了一碗热乎乎的汤圆喂给他们,喂完一碗又一碗,当把担子里的汤圆喂完时,那两人突然站了起来,对王汤圆说:“钱全心应善,心善钱自全,善心结善缘,随我当神仙。”说完拉着王汤圆就走。来到桥面,王汤圆不走了,对他们说:“当神仙倒也逍遥快活,但是我走之后,谁又舍得送汤圆给讨口或者付不起钱的穷人吃呢?”那两人见王汤圆不走,不好强求,说了声“后会有期”,便不见了。

    许多年后,王汤圆高寿善终。入殓后第二天,有人发现棺中遗体不见了,随后有消息传来,拱桥边突然“生”出一座土地庙,当中端坐的正是王汤圆。土地庙两侧柱上有副对联:“我在此桥当土地,你从何处会神仙。”

    此后,土地庙香客不断,烟雾缭绕。这座原来没有名字的石拱桥也有了一个好名字:会仙桥。桥两边逐渐修建房屋,形成街道,因而有了会仙桥街的名字。不过,人们习惯称“会仙桥”。

    一帮老人述说街道今昔

    如今的会仙桥街,包括了半条兴隆街。1933年时,会仙桥街和兴隆街是两条街,会仙桥街起自凉水井街与静花巷口,终至会仙桥头;兴隆街起自会仙桥头,终接珠市街转角处。1947年10月,达县政府绘制的《达县城区图》中,只有兴隆街,而没有会仙桥街。1981年12月20日,达县市人民政府对城区76条路、街、巷重新进行了命名和更名,原兴隆街更名为会仙桥街,一部分划归珠市街。

    72岁的吴让珍,她在会仙桥的老家后来兴建起洲河宾馆(今建设大厦)。据她回忆,兴隆街和会仙桥街以前各是一条街,后来合二而一,称会仙桥街。其祖父吴仕伦最早在这条街上开设栈房,1949年,解放军进入达城时,住过她家的栈房。街为石板路,不到10米宽。那时有个外号叫“陈员外”的人,经常在街上唱“三十晚上大月亮,强盗进屋偷水缸,聋子听到脚步响,瞎子看到翻院墙,哑巴喊声快点亮,麻子起来点兵将,瘸子起来撵强盗,水缸正把强盗扛,强盗反身几耳光,打得水缸只叫娘……”逗乐了她们一帮小孩子。

    先后都当过街道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的龚汝碧(92岁)和罗世玉(69岁),以及土著居民任忠恒(70岁)等老人,在会仙桥街上,边走便回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街道:从东往西,北边靠静花巷的第一户是姓李的工人,第二三户均是针织厂职工,依次是街道出纳的家、合作油盐店、住了10多户人家的毛家院子、针织四厂、两户杨姓人家、贾家院子、杨家笔墨社、会仙桥、土地庙、罗世玉家(后面是30多户的郑家院子)、龙姓等5户居民、原街道主任熊光玉家、地区糖酒公司家属院,3户居民房后便是黄龙寺(东华街)。从此到珠市街是一排平房,原来这里属兴隆街。南面第一家是何老师家(今爱立方幼儿园),三四户人家后是郑家、一排民房接罗家(今辉达酒店用品店,建设大厦从这里开始)、潘家、吴让珍老家、针织四厂的车间、巷道、陈家茶馆、街道医疗站、3户居民、兴隆旅馆(建设大厦止于此)、罗屠夫、小酒馆(后面是个院子)、几户人家、罗家笔墨店、街道针织厂(在河坝)、一排民房直至达县税务局。

    二十世纪80年代,政府对街道两边的大部分房子进行了改造,建起了楼房。街上标志性建筑当数建设大厦(原名洲河宾馆),1989年由达县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拆房修建,1991年竣工,12楼,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1992年2月开始营业,2000年改今名,曾是达城最好的宾馆。今入驻有通川区政务服务中心、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等单位。

    两叔侄执教远近闻名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解放达城后,以正南街(今翠屏路)为界,分为东一区和西二区,并建立由主席和土地、劳工、内务、政务、财政、文化及交通等委员组成的苏维埃政府,领导打土豪,分田地,团结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西二区苏维埃政府设在黄泥碥锅罐厂处,东一区苏维埃政府则设在会仙桥街贾家院子。今会仙桥街46号门市前立有“达县东一区苏维埃政府纪念地”碑。而从贾家院子走出的贾问津、贾之惠两叔侄,教书育人,桃李遍巴蜀。

    贾问津(1906—1994),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解放前,先后在达县、宣汉、三台等县高级中学及师范学校从事历史、地理和英语教学。1950年起相继任川北大学哲史系副教授、南充市第一届政协委员、南充市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南充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1955年任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此后,先后任南充师范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首届委员会理事。主要译著有《胡佛传略》、《中法战争资料辑要》,主要论文有《以批判禁欲主义为中心的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科学》、《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地理概述》、《香港问题》等。他被列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人名录》和《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人物》。

    贾之惠(1922—2000),大学文化,1941年至1944年在合川任教。抗战结束后回到达县,先后在崇德小学、达一中、达师校、达县堡子中学、达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在达一中期间,主讲达县地区第一堂语文公开课,开创了达县地区公开教学课的先河。曾任达县文联第一届主席,是达县话剧的启蒙者之一。在合川教学时,兼任孩子剧团导演,自编自导独幕剧《祖国的孩子》、《谁可恨》、《战争与和平》,多幕剧《雾里羔羊》,歌剧《女哨兵》等。在达县,为崇德小学导演过郭沫若的历史剧《棠棣之花》,新达话剧社导演过抗日话剧《生死恋》,达高中导演过的抗战话剧《黑字二十八》《血洒长空》,达师校导演过曹禺的《原野》。任过达县政协委员、达县人大代表,连任达县政协六、七、八届副主席,组织编写《达县文史资料》一至五集,主编《戛云诗稿》,合著《白莲教起义始末》。

    一条老街至今生意兴隆

    从掌握的现有资料看,用文字记录到这条街上的商铺,最早是1918年胡瑞卿开办的鼓铺,产销耍鼓、川小鼓、二鼓、边鼓和盆鼓,兼制铜打击乐器,销往重庆、安康等地。1920年,谢范廷、谢宪章兄弟开设聚兴祥镜铺,产销玻璃、灯罩子、亮瓦、荷叶灯和穿衣镜等。1921年,土地庙侧李姓开紫光阁笔墨店和以“老胡开文”为招牌的笔墨店。新中国成立前开办的药房,独资的有王利生的永生药号,合资的有庞建烈的长泰药房、袁仁德的聚丰药房、刘德超的协同商号;开办旅栈的有杨裕藩的营达栈,陶品三的渝达栈,张海如的海如栈,吴仕伦的义盛栈,黄先国的宣达栈,李树茂的汇源栈,罗玉柱的集义栈。1921年至1949年兴隆街先后有16家箱铺,会仙桥有3家箱铺。

    如今数十年过去了,会仙桥街上,两边仍商铺林立,一店难求,家纺、服装、皮具、文具、鞋帽、箱包、玩具、美容等商品琳琅满目,生意兴隆。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还参考了《达州教育志》、《达县市志》、《达县商业志》等,得到市档案馆、贾本瑜等单位和个人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看点
   第02版:时事要闻
   第03版:社会现场
   第04版:城管之窗
   第05版:医药健康
   第06版:医药健康
   第07版:广告
   第08版:医药健康
   第09版:医药健康
   第10版:记忆
   第11版:县市法治
   第12版:民生热线
会仙桥:缘于一个美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