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9月开学季,市民黄琳女士的孩子该读小学了,经过全家再次讨论后,他们将本准备送到成都读书的孩子留在了达州上学,令他们做出这一决定的,正是达州越来越好的教育环境。5年间,在达州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达州教育人的不懈努力下,大班额问题得到了有效化解,民办教育的发展提升了整体水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令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每一天,达州教育环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
夏雪梅老师于2003年到通川区四小工作,接手的第一个班是四年级学生。“我清楚记得当时那个班有90多人。带这个班到毕业结束,我有种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像散了架似的,每天有改不完的作业,有时甚至要拿回家去批改,那时真的感觉特别累。”夏老师说,为了让坐在后面的同学听清楚,她每堂课都要扯起喉咙喊。为此,以前学声乐的夏老师带完第一个班后,声音也就变成了现在的沙喉咙。但这一现象,很快得到改善,目前,大班额得到了有效控制,给夏老师最大的感触就是现在教书轻松了,且有更多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用于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现在好了,班上的同学比以前少了一半,我们批改学生作业时间多了,也就更加细心了,有时看到学生作业做错了,还可以单独为他们辅导,学生的成绩也大幅提高。”据了解,通川区四小在改扩建项目正式投入使用后,大班额进行了分流,原来接近80个人的大班,“瘦身”后各班学生均不足50人,深受家长好评。
可喜的是,这一切好的转变,得益于达州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强力化解大班额。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投入新建学校,增加学位。为化解主城区大班额状况,2013年市政府成立了化解主城区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工作领导小组,制发了《实施方案》(2013-2020年)及《施工进度表》。二是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学校差距,破解“择校热”难题。通过组建“共同发展学区”,采用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委托管理等方式,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由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达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改善教师初次配置方式均衡配置师资力量。同时,加快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优质资源共享。三是加强招生管理。依托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平台,从招生计划的制定、招生学位的实施规范招生行为。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主城区义务教育实行“先登记再划片后入学”的阳光招生办法,严格将起始年级班额人数控制在标准范围以内(小学45人、初中55人,高中60人)。将公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统招计划50%以上合理分配到区域内的初中学校。
通过5年努力,我市主城区中小学班额得到有效控制,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班额基本达到规定标准。通川区、达川区、大竹县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顺利通过省上评估验收;宣汉县、渠县、开江县、万源市即将在今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迎接通过省上评估验收。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正在扎实推进。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
2012年,达川区管村的桂子涵成为管村镇中心小学一年级新生。他怀着美好的希望来到学校后,看着漏水的校舍大失所望,而在上课时,他发现自己的语文老师兼任美术老师,数学老师也是音乐老师。“当时的环境确实不太好。”管村镇中心小学老教师程华回忆说,学校老校舍是1997年建成投入使用的。使用日久后,不少墙体都开始渗水,常常是补了这边漏了那边。因为教师紧缺,一个老师上两个人的课很正常,根本就没有音乐、美术、科学、英语等学科专职老师教学,总是其它学科老师兼职,一天教学下来,老师累,学生也烦,教学质量更是上不去。
对此,我市教育系统非常重视,达川区教科局领导更是多次到校指导工作、关心学校发展,为师生解难解忧。现在,管村小学以往条件差的教学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校进行了整体规划维修,增设了很多功能教室,学生们可以到音乐室充分体验各种乐器,到美术室由美术老师指导用专业素描纸、专业画笔画画,可以到实验室操作新奇实验感受物理化学万千变化……学校网络覆盖、白板投影,丰富的教育资源层出不穷,老师们教学更有内容更有底气、学生们学习更有兴趣更有劲头了,以前没有那么多图书供学生阅览,总是一本书由多名同学排队等着看,现在有了丰富的图书,图书室、图书架、图书角三位一体,学生在哪里都有书看,还不用说微机室和数字阅览室可以提供无穷的畅读空间。这样的变化,让桂子涵以及他的同学高兴不已,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城里的同龄学生没有啥区别。
达川区管村中心小学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仅是近几年来达州改善教学条件的一个缩影。自2012年以来,达州市共投入资金5.32亿元,新建了幼儿园92所,改扩建幼儿园160所,新建园舍21.07万平方米,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101所,利用富余校舍增设幼儿班1301个;投入资金9.33亿元,新建及改扩建农村薄弱学校848所,新建校舍38.12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11.26万平方米;为420所学校添置了教学实验仪器设施,购置图书212.48万册,购置课桌凳3.18万套;为224所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实现了远程教学班班通;投入资金2.70亿元,新建学生食堂19.23万平方米,实现了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由蛋奶模式向食堂供餐模式的转变,累计为405.32万人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投入资金3.66亿元,新建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5.88万平方米,新建教师周转宿舍21.80万平方米6037套,解决6000余名农村教师住宿难问题;投入资金4.4亿元,改扩建高中学校9所、校舍8.36万平方米,改善18所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校舍6.8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0.26亿元,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7所,新建校舍1.82万平方米,购置教学、康复训练必备设施配置1400(台/套/件)。达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列入2017年“达州市中心城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作为全省500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西南职教园区占地约5000亩,已累计完成投资25.5亿元。园区道路、水、电、气、公交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渐趋完善。9月7日,达职院1500多人作为第二批搬迁到了新校区,目前,入驻新校区学生已达3200余人。达州中医学校即将建成,达州市高级技工学校、达县职业高级中学正在加快建设,达州教育环境发展日新月异。
民办教育长足发展
3
从2004年开始,达州的孩子去成渝绵读书现象逐渐增多,到2012年左右,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潮。每逢周五,就有诸多家长搭乘动车前往成都,在周日,最后一趟回达城的动车上,大半乘客都是去探望孩子的家长。
优质生源外流现象成为达城教育人心中的痛。如何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成为达州教育人的新课题。2014年,达州市政府与四川嘉祥实业集团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引进优质民办教育机构来达城办学。达州市政府投入4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嘉祥租赁入驻。2015年,达州获批为全省唯一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改革试点市后,通过财政奖补、土地支持、支教扶持、强化教师保障、培训师资和结对帮扶6个配套办法形成“1+6”政策体系,探索推进民办教育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近几年,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达州教育人做了大量工作,积极引进优质品牌教育资源。在引进四川嘉祥实业集团公司来达办学之后,达城教育人并未停下脚步,经过多方努力,2017年,市政府又与神州天立集团签订了建设达州天立学校投资协议,让今后达城娃娃读书又多了一个选择。除此之外,部分县(市、区)也积极与成都外国语学校、湖北黄冈中学等国内品牌名校洽谈合作,拟引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831所,比2011年增加50所;在校生18.25万人,比2011年增加1.72万人。
引进优质民办中学,留住本地优质生源、教师,同时吸引优秀毕业生和教学经验丰富老师来达州从事教育工作,以实现“振兴老区,教育留人”为目标。同时,构建公、民办竞争合作机制,规避“挤出效应”或“狼吃羊”现象,达州教育人正在为此而努力。而这些努力,市民看在眼中,也作出了积极回应。如本文最初提到的家长黄琳女士那样,选择将孩子留在达城读书的家庭已越来越多,这无不彰显着近5年来,达城的教育不管从质量还是环境,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升。 (本报记者 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