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安全、文明意识,打好时间差出游是常道
国庆长假结束快一周了,无论是自驾游还是跟团游,都已纷纷结束了旅程。8天长假的快乐记忆,在最近的“朋友圈”依然晒着温馨和甜蜜,即便是天气降温、下雨或是“秋老虎”发威,也未能阻挡人们游玩前行的脚步。不远万里,也要亲身前往感受风景,享受旅游的乐趣,这是国之强盛、安居乐业后人们的一种精神向往,而由此发生在长假期间的一些“阵痛”也备受国人的关注,也为当代旅游业和旅行爱好者敲响了警钟,引发人们新的思考!
生命之“问”
10月2日,一起发生在贵州的野外漂流导致4人溺亡的事件占据了各大网络媒体的醒目位置。人们在心痛惋惜之余,心中的疑问和纠结难以释怀,当地权威调查结果尚未出台之前,网友也是众说纷纭,尤其是“双硕士”这样的字眼,加深了人们探究真相的欲望,或者说要从这起悲剧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和教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起悲剧的发生?
难得的长假,不少在外游子纷纷回乡探亲。而一项全家外出的漂流活动却无情夺走了一家人四条鲜活的生命,在扼腕的同时,外出游玩安全,特别是自主探险安全意识的觉醒更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据媒体报道,溺亡人员下河漂流地点不在旅游景区,而漂流行为也没有通报当地有关部门和漂流爱好者组织,是独自携带家人的自主行为。四名遇难者中,其中两位是来自上海的海外留学硕士夫妻,均热爱运动,对划船项目十分热衷,这次国庆返乡探亲,也带回了两艘浆板船。漂流的时候,这对夫妻分别带上了母亲和妹妹在不同的浆板船上。四人从当地一个叫小江口的地方出发开始漂流,父亲和弟弟驾车沿路跟随,在风情园河道漂流时发生意外,不幸溺亡。从网络媒体展示的桨板船图片可以看到,此承载工具弱不禁风,安全设施尤为薄弱。试问,这样的漂流船如何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蜿蜒起伏河道中保护漂流者的生命安全?旅游探险的执着和追求固然可嘉,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生命第一!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切不可贸然自主参与户外探险,而自主漂流则是一项对专业技术和游泳能力都有着极高要求的户外体验,游玩之前须对河道的水流情况、地形地势、天气情况都应有详细的了解和预案。不难发现,这次悲剧事件的发生,安全意识淡漠是根源!
高学历的两位硕士生,疏忽了母亲和妹妹并不具备专业的划船技术,更是忽视了对漂流河道风险的评估。年轻硕士夫妻的溺亡,于国家而言,在某个专业领域是人才的丧失。除了生命逝去的扎心之痛外,也提示着我们,一些年轻的高学历者还要提高多方面的综合技能,以适应错综复杂的工作和生存环境。跋涉理想的高度,也不要忘记昨日的来处,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悲剧为所有人敲响警钟!正如网友所言——水上运动有危险,漂流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玩的,更不是什么河段都可以玩的。除了提高警惕之外,相关部门也应该对于景区之外的河段尽量加强提示,最大限度避免悲剧发生。
拥堵之“问”
自2008年“五一”黄金周被取消,改为三天短假期后,除春节之外,国庆便成为了一年中唯一的长假。尔后的国庆长假景象可谓壮观,特别是知名景区人满为患,数不清的人头,处处都是摩肩接踵。今年的国庆长假也不例外,面对一场期待已久的旅行,阳光、沙滩、海浪之地,结果被下成了一锅饺子;去泰山登顶看日出,结果是“看人”,你根本冲不出涌动的人潮;其他黄金景区莫不如是……
从手机微信群传播的长假路途视频可以看到,一些高速公路也是拥堵的“重灾区”——生活服务区上厕所的人排成了长龙,有“憋急者”不分男女厕所,干脆混上;有堵在隧道中的香车美女,自成“撑伞体系”解决内急,不免春光外泄;有的高速路应急车道成为了“堵客”的健身场所、玩牌之地……
长假,最烦心的事儿莫不是路上堵、景区堵、停车堵、吃饭堵……人们不是在堵途,就是在去堵途的路上。难得的国庆长假,一些人就在“波涛汹涌”的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中度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期待的长假成为了不少人的“心堵”?平日里,家人、朋友很难找出共同空闲的时间进行聚会或者游玩,像今年国庆遇上中秋长达8天的长假,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而旅游,成了一种团聚的普遍形式,可是集中外出旅游看到的不是风景,甚是“疯景”。
拥堵的背后反映的是国家旅游经济的日益繁盛和人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怎样才能避免人车拥堵的旅游,拥有清净、闲适和个性化的快乐旅程?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协调,景区、旅行社不能唯利益至上,游客不能盲目从众,都缺一不可。
大假期间,景区、旅行社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要根据不同人群打造个性化的旅游线路,依据游客需求,量身定做适合游客本身的旅游线路;针对游客的旅游需求,各地旅行社(机构)、景区要建立统一的共享旅游资源数据库,包括吃、住、游、购等信息,避免当地接待范围超出预期,适度分流游客;一些自驾游客几乎不了解目的地的情况,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说走就走”只能是错峰出游才有的浪漫之旅,放在黄金周走热门线路绝不是明智之举。
文明之“问”
10月4日,海外留学回来的陕西科技大学教授因为一件小事,以“不清楚国情为由”殴打环卫工的事件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社论提到:“有高学历,却没有高素质,打人者玷污了高知形象,一身戾气,将法律置之度外,又怎么能为人师表,被打者可以选择谅解,法律却不能任人来‘摆平’。校园垃圾可以有环卫工清理,而人性中的垃圾却难以清除。”德不配才,满身戾气,素质的缺失,让人痛恨。长假期间,市民们外出旅游时是否做到了文明旅游,是否践行了应有的素质?
近年来,随着各大媒体曝光少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文明旅游成为了我们的广泛共识。今年的国庆中秋长假,文明旅游现象比比皆是,笔者看到相互谦让的越来越多,乱刻乱画几乎绝迹,主动帮助老弱病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舒心文明体现在细微之处,游客下旅游大巴,用塑料袋将车上的垃圾随身带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过节,在各大景区,游客以实际行动共同筑起文明这道最美的风景线。诗与远方的美好,不仅取决于个人修养,还有各种文明之力集中作用使然。
随着我国从大国迈向强国步伐的加快,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境界的提升和需求,旅游业必将是未来五年规划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旅游安全、旅游秩序和旅游文明仍然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去重视,用实际行动去身体力行。
(本报记者 戚劲松 田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