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9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劈山架桥修建的通川南路, 哪里去了
当年通川桥南端一角
当年南外农贸市场一角
当年的文笔塔
如今的文笔塔

    通川路,起自南城十字路口,经通川桥过老车坝穿凤翎关,终至胡家坝市中心医院住院部支路口,全长2970米,原是汉渝公路的一段,以通川桥而得名,文革中曾改名东风路。1981年12月,达县市人民政府将通川路一分为三:通川南路、通川中路和通川北路。翻开近来出版的达州市纸质地图,打开搜狗、百度等网络地图,却不见通川南路的踪影,也不见通川南路门牌号。那么,通川南路哪里去了?

    笔者从当地老居民的回忆和史料的记载中试图找到答案,了解其发展变化。

    劈山架桥修建一条通川南路

    79岁的曹多发老人,出生在南城草街子,1960年搬到关家院子(如今关家院小区)。他说,当时通川桥南头,两边都是山梁。修建汉渝公路时,工人们用钢钎、二锤、锄头把磨礅梁、塔平梁这两座本来连接在一起的山梁劈开,从中间挖出一个槽来。那时的汉渝公路没有现在这么平,这么宽,只有5米多宽,车子勉强能错车。除了山梁外,还有条高花溪,在三岔路口那里的高花溪上有座木桥,修汉渝公路时拆了木桥修成了石桥,改名新桥。山梁挖断了,桥修起了,南城这边就修成了汉渝路。

    老人所称的那段汉渝路,一段时间叫通川路。据史志记载,修建于1939年,原先起自南城万达路相交的三岔路口,北至通川桥的南端,全长711米,平均宽7米,为泥结碎石路面。1977年,通川桥出现险情,为安全起见,往来车辆改道红旗大桥。该路段失去了应有的功能而无人养护,致使路面逐渐被雨水冲坏。1982年,达县地区养路总段维修加固通川桥时,同时拓宽改造道路,路面铺设沥青,疏通两边明沟,但无人行道。通川桥经局部改造后仍存在多处隐患,不宜通行机动车辆,因此该路段主要是人行。1988年和1991年,政府两次拨款对路面进行整修,拆除部分民房,补铺沥青,安砌条石堡坎,将路面拓宽至17米。1994年将新桥加宽至24米,使之成为通川南路的一段街。1996年重修通川桥时,通川南路向南延伸至1031米。次年再次对通川南路进行拓宽改造,拆除街道两边建筑,路面宽度为22米至40米,凿低梧桐梁一段路基3米左右,使之与通川桥落差减小。

    1981年12月,达县市政府将三岔路口至通川桥南头一段命名为通川南路;1998年1月,达县政府将达县教育局至通川桥南端一段路命名为西环路,通川南路成为西环路的一部分,其名字也就消失了。

    荒凉之地

    陆续建起多家单位

    90岁的张捉群老人,1952年嫁到草街子;75岁的骆玉达和73岁的邹学禄,出生于草街子。三位老人至今生活在这里。据他们介绍,新达街、西环路和万达路交界的地方叫三岔路口,工商银行大楼前的地方叫十字路口。通川南路以前叫汉渝路,碎石路面。上世纪50年代初,从南城十字路口到通川桥头,挨着公路的两边房子很少,东边今惠安路口处有谢家院子,通川桥头有姓冯的一户人家;西边,今新达街路口有杨家和赖家,并且要爬几步梯子才能到达,傍塔坪梁处有3至4户人家,今紫荆妇产医院有一家人。除此而外,要么是田地,要么是山梁,显得有些荒凉。

    1950年10月,达县气象站率先落户塔坪梁。据《南外乡志》等志书记载和老人们的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达县搬运站(后来的搬装一公司)、达县专区火电厂(今市商务局处,后迁塔沱)、达县针织厂(针织二厂)、达县专区新达机械厂(新达水泵厂)、达县专区水电局、达县机械二厂、达县地区新达子弟学校、达县地区林业局、达县市毛巾床单厂、达县县委党校、南外乡医院(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在通川南路及周边建房入驻。

    挺立的文笔塔和消失的白马寺

    提到通川南路及周边的文物和轶事,86岁的施福银老人道起了梧桐梁的来历。他说,梧桐梁其实叫五童梁,当年这里根本没有梧桐树。因为当年那里有一口堰塘,这口堰塘先后淹死过五个孩童。为了引起人们注意,警示后人,有人在堰塘的背坎上立了块石碑,告知这里曾经淹死过五个孩童。这块石碑,解放初期施福银还见到过。

    在老天桥一旁的塔坪梁上,至今仍矗立着一座文笔塔(又名黑塔),这座塔与西外塔沱的龙爪塔(又名白塔)遥相呼应,同为达城风景名胜。据达县文体局和达县文物管理所编印的《达县文物揽胜》一书记载:文笔塔坐西朝东,北临州河,为石质结构,九级密檐式实心塔,通高12.6米。塔基为须弥座,边长2.53米,塔身呈六边形,层层上收,东西底层各凿一长方形浅龛,无字,塔檐以瓦当、滴水、翘角等造型为主,塔顶为六角攒尖顶。2001年5月22日,被确定为达州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笔塔系白马寺之遗存。

    白马寺为旧达城著名寺观。传说白马曾经托运经书到此,乡人建庙祭祀它,故名白马寺。据宋宣和年间(1119年至1125年)达州《雨畅感应碑文》记载,该寺创建于唐朝开元天宝(729年至755年)年间,明朝崇祯甲戌年(1634年)被大火烧毁。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募资修复。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白马寺禅林。民国三年(1914年)寺内建蚕桑学校、农业试验场。民国五年(1916年)又将寺的后坝作为实验所的养蜂场。民国二十年(1931年),达县翠屏师范学校迁至寺内。其后,农业推广所、国民党达县党部、征属工厂、南外乡联保处、乡公所、南外中心国民小学,曾先后入驻白马寺。1958年新达水泵厂将寺庙全部拆除建起厂房。如今则建起商住楼——州河湾。

    寥落的草街子与繁华的“通川南路”

    南城十字路口至三岔路口以西,明末清初设有场镇,名为草街子,分为上、下草街子。场内建筑狭小,街道石板路面,两旁店铺、住宅皆为穿斗式平房,街内设有栈房、茶馆、烟铺、药房、饮食、油盐、杂货店近百家,并开有榨坊、碾米、酿酒、磨面等作坊数家。每逢场期,乡民多在此赶场,来往牛贩子多在此交易、住宿,市场较为繁荣。民国二十九年(1940)通川桥通车以后,南城乡民多过桥进城贸易。从此,草街子集市就日渐萧条、冷淡。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单位、企业的进驻,街道的修建,通川南路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高楼林立、大道通畅。市工商银行、巴人家园酒店、农贸市场、市水务局、新达子弟校、鹤龄医院、同福大酒楼、本色服装、昌野天一药房、利通花园、达川区委党校、英凰广场大楼、亚康口腔医院、关家院小区,中国银行、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商银行、锦香园酒楼、多壹多超市、天府明珠小区、阿德稀饭总店、梧桐梁社区、市气象局、市林业局等部门、学校、医院、银行、酒店、超市、餐饮、药店等入驻其间,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大街。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还参考了《达县市市政建设志》、《达县建设志》等,得到黄泽禄、李坤碧、张进术等老人的帮助,借用了不知作者姓名的老照片,在此一并致谢!)

    (本报社区记者 郑景瑞)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看点
   第02版:时事要闻
   第03版:社会现场
   第05版:财富资讯
   第06版:财富资讯
   第07版:财富资讯
   第08版:金融周刊
   第09版:教育周刊
   第10版:教育校园
   第11版:教育心理
   第12版:教育幼儿
   第13版:特稿
   第14版:县市新闻
   第15版:记忆
劈山架桥修建的通川南路, 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