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9月2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美笑脸
达州

    绽放

    (二)

    多渠道宣传销售 再不担心滞销难题

    “互联网+”让农户坐在家中赚钱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宣汉县庙安乡山多地少,李子是当地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村民借助“互联网+”,打响了“庙安脆李”的品牌、大幅提高了收入。

    庙安风景优美,地理环境优越,不仅滋养着当地果园,也滋养着淳朴的庙安人。庙安果农说,“我们吃的是李子,也靠李子吃饭”。每年漫山遍野的李花,就是他们的希望。去年庙安脆李获得大丰收。丰收原本是件喜事,但是庙安的果农却笑不出来。产量增加,销售模式滞后,周边市场难以消化,导致脆李滞销严重。看着满树的果子卖不出去,村民们的心里蒙上了层层阴影。近年来,宣汉县脆李销售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通过“互联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脆李产业的发展,助农增收。

    宣汉县远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电商平台大力销售庙安脆李,同时拍摄微电影《爱情神探》、联合中国工商银行融e购举办大型电商营销活动启动仪式,提高“庙安脆李”的品牌认知度,帮助当地果农将滞销李子全部卖出去。“我们的收购价格要比普通的收购价格每斤高出2-3元,同时我们通过拍摄微电影、宣传片和策划各种活动打响脆李的知名度,线上线下一起宣传,最后帮助果农将滞销的李子全部卖完的”。巴山万家电商平台首席执行官周雨生告诉记者。

    “变化太大了,以前又累又难卖出,现在不出村都能挣大钱!”胡忠是宣汉县庙安乡的农户,2016年加入了乡里的水果专业合作社,还当上了合作社农技站的站长。胡忠对记者说,去年以前,他家里只种了一亩多脆李,年收入不超过一万,每到李子上市旺季,他都要花一千多元租车,将李子运往城内去批发,非常累人,收入也不高。自从去年5月加入了合作社,与电商公司有了合作,他不用再给李子找销售渠道,在家里都能卖李子,而且价格还高些。“电商公司帮我们做宣传,提高了我们这儿李子的知名度,不仅很多人在网上买我们的李子,还引来了很多外地客商到本地批量收购,完全不用担心卖不出去。”说起“互联网+”带来的好处,胡忠笑得合不拢嘴。据了解,合作社目前已有854家农户,种有李子4000余亩,年收入可达5000万元,比往年提高了一千多万元。(见习记者 韩淑予 刘苏颉)

    交通畅了 路程短了

    达州城区缓堵保畅见成效

    早八点,达城的街道开始热闹起来。往常,城内的各个干道早已车水马龙,而现在,除开高峰时段的几个路口,行驶的车辆基本畅通无阻,司机不再愁容满面、挠头叹气,而是一脸愉悦。

    近年来,为了缓解城区交通拥堵难题,改善市民出行质量和提升城市品质,我市出台一系列规划方案和改造措施。启动“中心城区缓堵保畅攻坚年”行动,加快城区骨干路网建设,打通滨河路北延线等城市断头路,推动“一城六片”交通迅速转换;中心城区“4洞(隧道)、5桥、6路、7大新区”的建设进程逐步推进;年底前凤凰山隧道、金南大道、金南大桥等一批城市交通骨干工程贯通,城市道路交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实施快速通道改扩建工程;2017年8月16日起,达州老城区实行机动车尾号单日单号、双日双号通行交通管制措施;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车辆调度和管理,4路、9路等多条公交线路进行了延伸;去年11月,我市还召开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工程方案可行性研究专题座谈会,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意味着市民未来有望乘坐轨道交通出行。

    面对达城交通的一个个新变化,市民都各有体验。市民严先生对记者说:“我以前为了避免高峰期堵车,经常早出晚归,现在没有以前堵了,我不用再刻意起早出门赶到单位。”

    “我经常要通过长田隧道走二号干道去南外,等到金南大桥通车,我就可以直接从桥上走,要快得多。”李先生表示,近来市内的道路交通变化确实给他带来了不少便利,期待更多缓堵保畅工程。

    (本报记者 李泽希 见习记者 刘苏颉)

    爱心汇集 点燃寒门学子求学希望

    一颗爱心能让脚步有方向,一个善举能改变命运的航向。点滴的付出能让暗淡的生命重新迸发出灿烂的光辉,让希望的光芒照亮他们的前程!爱心汇集,传递的是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放飞的是贫困学子的梦想。达州市总工会“金秋助学”行动、团市委2017年“爱心圆梦·希望永恒”资助贫困大学新生行动,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为贫困大学新生打开了通向大学的道路,同学们从踟蹰不前到满心欢喜。

    8月29日上午,达州市福利院大院内,即将到四川民族学院报到的大学新生小雨(化名)收获一份意外惊喜:达州市总工会的领导,为她送来了4000元助学金。小雨是个不幸的孩子,6岁时家里突发变故,因父母均不在身边,她被送到了市福利院。福利院院长彭波告诉记者,后来,他们为小雨找到了一个家庭寄养。福利院每年定期为小雨送学费、生活费。通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小雨今年考上了大学。市总工会得知小雨的特殊情况后,立即把她纳入“金秋助学”对象,并赶在她上大学之前送来了助学金。

    家住开江县灵岩镇分水岭村的朱胜兰,今年高考取得583分的优异成绩。朱胜兰4岁时,母亲由于车祸不幸离世,其父由此受到心理上的重大打击,极度消沉。初、高中的生活、学习费用全由政府低保、学校、老师、社会爱心人士多方筹集而来。现已被团省委“国酒茅台·国之栋梁”项目资助。

    8月30日,团市委一行先后来到渠县岩峰镇回龙村、大竹县高穴镇和童家镇六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家中,为他们送去了生活用品等物资,代表捐助单位、企业以及爱心人士发放了助学金。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资助行动圆满结束。达州共青团系统共筹集资金181万元,帮助585名贫困大学新生顺利走进大学。达州市总工会今年共筹集资金300余万元,用于资助困难职工子女。全市各级工会筹集资金已超500万元,资助人数或将超过1500人。

    (本报记者 张瑞琦)

    一套房一个故事

    廉租房里的幸福生活

    住房,是人生中的大事。有了住房,便有了故事;有了住房,便有了盼头。近日,记者走进了达城西外幸福嘉苑和惠民嘉园的两位廉租房住户家中,倾听他们的故事。

    “我最爱看战争题材的影视剧,这类片子很能振奋人心。”当记者走进幸福嘉苑的闵学雨家中时,他正在看中央一台的《战将》。今年52岁的闵学雨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和父母住在达城柴市街,1984年参军,1988年退伍后参工到通川区五金公司,1992年下岗。由于家中兄弟姊妹多,他没有分到住房,只得在外租房住。为了生活,闵学雨和人合伙在珠市街做起了鞋子批发生意。这个合伙人最后也成了闵学雨的妻子。

    “可我们还是在外面租房住,东搬西搬的很不方便。”闵学雨说,为此他向社区提出了申请,并于2014年住进了幸福嘉苑的这套廉租房。他现在有低保,也有退伍补助,日子过得很幸福。只要社区有事,他都会主动去义务帮忙。爱唱爱跳的他还经常在家中抱起心爱的吉他,唱出自己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今年62岁的伍兴国当过知青,后来在省建十五公司从事高空作业工作。因为经常头晕,1980年伍兴国离开了公司。伍兴国原来住在公司宿舍里,现在不得不在外租房住。

    伍兴国的妻子是达城北外张家坝农村的,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俩在小红旗桥摆了一个小面摊。“随着儿子的一天天长大,我们真想有套房子能固定下来。”伍兴国说,他向社区提出了申请后于2014年住进了惠民嘉园廉租房,这套房子虽然只有40多个平方,但有两个房间,客厅、厨房和厕所一应俱全。

    伍兴国笑呵呵地说,房子固定下来后,儿子的婚事就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本报记者 向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看点
   第02版:特稿
   第03版:社会现场
   第04版:民生社区
   第05版:财富资讯
   第06版:财富资讯
   第07版:财富资讯
   第08版:金融周刊
   第09版:达州教育
   第10版:教育校园
   第11版:教育 特别策划
   第12版:教育幼儿
   第13版:深度报道
   第14版:社会现场
   第16版:天下连载
最美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