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心,是共产党的根,我们共产党员就是要把心掏给群众,为党培根。”这是万源市纪委信访室主任马笠鑫工作笔记本上记的一句座右铭。一年多来,马笠鑫在信访工作上心系群众,化民忧、解民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
干信访,既没钱,又没权,全靠“嘴巴甜”,这是大家对信访工作的普遍认识。川东北地区素来民风“刚烈”,加之基层群众有时对相关政策了解不清楚,这大大增加了信访解释工作的难度,很多时候费力不讨好。而马笠鑫面对来访群众,总是能认真倾听、耐心解释,从老百姓的角度细心分析问题,解释政策,群众很信服。
太平镇一老人因房屋拆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带着怨恨,哭诉着来到万源市纪委信访室要求解决。马笠鑫请老人坐定,先递上杯热茶,待老人情绪稳定后,马笠鑫认真听老人讲个中原由。了解清楚情况后,他立即联系拆迁办、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着手解决老人提出的合理诉求,及时化解老人心中的怨气。十多天之后,这位老人再次来到信访室,找到马笠鑫,一脸喜悦地说,“问题解决了,太感谢你了,你就是我的大恩人。”
为做好接待工作,马笠鑫自掏腰包在信访接待室配备糖水、常用降压药、消暑药等,从细微处关心照顾来访群众。对待边远山区来访的孤寡老人,他更是多了一份关爱,主动联系小宾馆让老人们住宿。
视解决诉求为己任
●
春风化雨暖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接待来访中,马笠鑫总是认真分析每一个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症结在哪里,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将心比心分析给群众听,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积极帮助解决,做信访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面对万源幅员辽阔、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现实条件,信访群众到市纪委信访往往是今来明归,开支较大,部分群众对于一些小的切身利益被侵害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来信访多是因一时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为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将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马笠鑫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深入基层,靠前接访,创新开展“征询民意、清风行动”,“纪检监察组织信访赶场”活动,组建“挎包宣传小分队”,主动宣传惠民政策、征询群众意见、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群众纠纷。
去年,一名连续7年上访的群众找到当时刚上任不久的马笠鑫,反映自己家中困难却未能享受低保的事。马笠鑫清楚,这属于长期纠缠信访老户,不易解决。但他并没有搪塞不顾,而是尽快联系当地负责干部了解情况,并向民政局反馈。最后,上访群众在评选中被纳入了低保范围,群众与当地政府的矛盾得以解决。
为了做好信访工作,马笠鑫白天接待群众,晚上梳理信访事件,撰写分析报告,同时将接收到的群众来信分转、送签至相应部门,长期加班加点,多次通宵熬夜,无暇照顾年老多病的父母和有孕在身的妻子。他常说:“既然每月领了3683元工资,就要对得起这份工资。俗话说,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处不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就是我的职责所在。”
抵制诱惑做清廉之人
●
“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就不配做信访干部。”马笠鑫时常这样说。
信访举报作为执纪审查的第一棒,诱惑与考验是常有的事。就职于纪委信访室,会收到来自各乡镇的不良情况反映,如果上报,不仅牵涉当地人事变动,还会影响乡镇形象。于是,就有乡镇干部想和马笠鑫“交朋友”,请客吃饭,送点土特产,以便通气。马笠鑫深知其中厉害,“吃拿卡要”,有了吃饭送礼,就会有替人办事,作为纪委干部,决不能上演“灯下黑”。最初的拒绝,守住了清白,也迎来了后来的清净,大家都知道了马笠鑫的个性,也再没人来“请客吃饭”。马笠鑫说:“作为纪委人,必须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和违纪行为,身体力行筑起反腐倡廉的第一道关口,才能树立好纪检监察工作的这面镜子。”
很多纪检干部表示,要向身边的马笠鑫同志学习,只有心里想廉洁、要廉洁,才能在所作所为、一言一行中自觉约束自己,为老百姓树立起廉洁自律的好榜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马笠鑫同志始终践行的人生誓言。正是这样的誓言,使他抵御种种诱惑,忍受误解,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成为了一名心系群众、业务精通、作风过硬、人民信任的优秀信访干部。
(本报记者 谢建荣 实习记者 刘苏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