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达州尘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7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望抗战烟云 凝成《余音犹存》
——万源画家李昌国油画作品入选全军美展
余音犹存
前:刘晓光 后:李昌国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文化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将于“八一”期间,在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三届全军美术作品展。

    我市万源画家李昌国,经过半年多的潜心创作,其作品《余音犹存》通过初评、终评层层筛选,从全国一万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全部156件入选油画作品中罗列第四十六位,这是达州本土画家入选第十三届全军美展的唯一一件作品。

    为冲刺大展慕名进京

    去年10月,一位在北京当兵的朋友告诉李昌国一个重要信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刘晓光,专门举办了一个高级研修班,针对备战这次全国性军事题材的展览辅导学员创作。于是,李昌国慕名到了北京。

    这次与李昌国一同报名的还有吉林、山东、广州、唐山和北京本土的中青年艺术家,共11人。

    这是一个高规格的创作平台。刘晓光老师是全国知名度很高的艺术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创作上极富实力和经验。而这个研修班的其他10名学员,有的是美术学院教授,有的是北京本土艺术家,他们对主题性创作有着多年的专业积淀。

    李昌国来自大巴山腹地万源,过去多以大山大水为描绘对象,现在要创作主题性很强的人物画或表现宏大的历史场景,能行吗?李昌国对自己提出了疑问。

    既然是来冲刺全国性的大展,注定要背水一战。李昌国决定一博。

    博物馆里的灵光闪现

    研修班开课的头三天,刘晓光没有急于让学员投入创作,而是安排学员阅览画册。这可是专门从总政借来的近几届全军美展的“范画”,是不可多得的军中内部资料。

    刚开始,学员们对老师的这一做法不太理解,毕竟离展览只有不到半年时间了,大家都急于想马上投入到创作中。但随着“范画”慢慢在脑海里浸润、碰撞,一些想法和构思自然像山泉一般往外涌,画面感出来了,学员们的创作激情也上来了。

    “知已知彼”才会有决胜的把握,李昌国读懂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第四天,刘老师安排集体到中国军事博物馆感受馆藏作品,以期达到更为直接的创作体验。但是,当一行人来到军博,被告知为迎接建军九十周年已闭馆整修,经再三请求仍被拒绝进入,只好放弃。学员们改道国家(历史)博物馆,这里虽然没有军博那样可以直观地感受军事题材的作品,以及与军队历史有关的陈列品,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感悟。

    灵感终于碰撞出了火花。

    在国家博物馆陈列区,放置着一台十分陈旧的印刷机,正是这台不起眼的机器吸引了李昌国的目光。上面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这台机器在抗战时期曾经印刷过新华日报,也印刷过毛泽东同志的一些文章……这不正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缩影载体吗?于是,灵光一闪,李昌国脸上浮现出了会心的微笑。

    “以小博大,要把握好度”

    开始画创作小稿的时候,学员们各自有了初步的构思。有表现老一辈讲战争年代故事的,也有画维和部队军人英姿的;有表现战俘场景的,也有画武器构成的,总之大家都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脑海里组织起来的画面慢慢呈现在能感观的视觉表达上。可是画了几稿下来,却总有许多的不如意。

    刘老师告诉学员,要创作军事题材作品,没有从军的经历,不了解部队,那只能是纸上谈兵。他举了一个典型例子,“有一年在全军美展上,有一幅作品都已经正式送展了,其画面是反映战士正在瞄准射击,但保险盖都未打开,枪栓没拉,这如何射击?只要是当过兵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李昌国当初的设想是把印刷机作为一个普通物件,让机器的一角正对观众,地上有散落的报纸,以及人物投影,从一个侧面来表现抗战。

    刘老师看了李昌国的创作初稿后,对他的立意给予了赞许:把机器作为主体,回避了大场景的繁碎,是“以小博大”。并给予他继续深入刻画的建议:“在构图上,若把印刷机平直侧放,能够更好地表现细节……这幅画最精彩的地方在圆盘部分,还有就是对灰尘以及锈斑、高光的刻画上。机器的陈旧感本身就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把握好这个度,你就会赢得观者的共鸣!”

    得到老师的肯定,李昌国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喜悦。

    刻画要“先打进去,再出来”

    对画面中报纸的处理,李昌国花了很长时间来寻找依据,选了抗战时期的报纸作为背景构成,并根据整体的需要,最终决定取消多余的人物投影,使主题更加纯粹和精准。

    除了机器这件主体物,李昌国用褐色或橄榄绿,再加松节油一遍遍地罩染,“先打进去,再出来”,让次要部分退后,一切为了突出印刷机。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李昌国从北京回到了万源。要是往年这个时候,他会带着妻子和女儿,一家三口,出远门游山玩水感受大自然的美景。而今年这个假期,李昌国把自己关进工作室,一刻不停地加紧冲刺。

    画作一天天完善起来,李昌国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在作品呈现最终效果这段时间里,李昌国的耳畔一直在回荡着机器的轰鸣声,只要一走进画室,这种声音愈加强烈地振荡起来。尘封的记忆、历史的回声——对,声音,就是这种声音,魂牵梦绕,余音犹存。

    5月30日,李昌国将油画作品《余音犹存》投送到了北京。

    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军美展初选名单出炉。全国一万余件作品送评,产生最初入围作品900多件,李昌国名列其中。

    消息迅速在达州美术圈里传播开来。

    6月30日,参加第十三届全军美展的终评名单最后敲定,包括中国画、油画、综合材料三大版块,共有400多件作品入选,李昌国在全部156件油画作品中罗列第四十六位。

    达州美术界震惊了——

    李昌国不仅斩获的是一张进入全国性大展的入场券,同时书写了达州本土画家冲进全军美展的传奇!

    作者档案 李昌国,生于1965年,四川省万源市人。先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中小学美术创作研究会理事。版画《晚霞》获“火花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山乡纪事》获“描绘新农村·全国美术作品巡展”优秀奖;油画《山高水长》获中国美术教育协会一等奖,《好个艳阳秋》入选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月洗巴山》入选“丰域西南·吾土吾民”全国油画作品邀请展,《生命的留言》获万源市“巴山文艺奖”一等奖。

    ·本报记者 张全普·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记者调查
   第03版:社会现场
   第04版:民生社区
   第05版:下午茶
   第06版:特稿连载
   第07版:达州尘世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体娱圈
   第10版:法治新闻
   第11版:国际国内
   第12版:县市新闻
回望抗战烟云 凝成《余音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