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股市波动较大收益不稳、楼市深陷调控,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将银行理财产品作为投资理财的首选。现在连上市公司和银行都掉进了“假理财产品”陷阱,普通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就更需要小心谨慎了。
目前,美的集团买到10个亿的假理财产品的事件令其股价有所回调。根据美的的声明,目前涉案人员正在或已抓捕,公司已收回部分委托理财资金。预计整体损失可控。还有银行也被骗的,之前兴业银行就曾被骗10个亿。2015年,兴业银行杭州分行金融事业部的员工,通过东吴证券购买了10亿元建行咸宁分行的理财产品,本应于2017年4月21日连本带息兑付。然而距到期还有1个月时,建行咸宁分行潜山支行行长突然被公安部门控制。建行拒绝兑付,称合约的签署是该行行长的个人行为,产品、合同以及公章都是假的。兴业银行杭州分行已经把建行咸宁分行告上了法庭,不过能否追回资金,还不得而知。
那么,如何避免掉入“假理财产品”的陷阱?据了解,客户之所以被“假理财产品”骗了,最主要是被超高收益率所吸引,产品往往承诺的收益都比较高,有的甚至会达到年化收益率10%以上。再加上购买时对产品的真实性疏忽大意,客户经理很容易获取投资者的信任,基于对理财机构的信任,绝大多数人对产品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保不保本以及预期收益率上,其他的信息了解得较少,一般都选择相信机构理财经理的推介,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首先,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要仔细阅读理财产品协议书和产品说明书,如果看不懂,主要了解以下方面,比如:募集资金具体投向、是否保本、预期收益、资产管理人和其他相关合同条款。
据金融机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每款金融投资产品都有一个产品管理人,银行理财产品的产品管理人就是银行,有些产品的管理人一定不是银行,而是某理财项目公司、投资公司或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所以,投资者在遇到理财经理介绍某款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产品的管理人是谁,并且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也会有显示。
从防骗的技术角度来说,还可以给银行理财产品做一个鉴定,凡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具有唯一的产品编码,可依据该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到产品信息,一般个人理财产品登记编码是以字母“C”开头的14位编码,银行代销产品则可通过银行网点公示的代销产品清单查询。所以,凡是无法通过中国理财网公示、代销产品清单查询到的产品,都应高度警惕。美的集团花了10亿买了教训,我们更应该防范于未然了。
(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