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达州尘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7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柴市街,从茅草房到仿古长廊……
如今的柴市街
如今的达高中校门
被日军炸毁的达高中
与小东门交汇处

    ■本报社区记者 郑景瑞

    达城柴市街,早年仅有半边街,人称东城壕,解放前夕,开始拆墙填沟建茅草房,逐步形成街。附近山上农民在这里集市出售木柴,因此得名柴市街,文革时曾改名解放路。在许多土著老人眼中,这条街几经改建,早已不再是旧模样。

    东门城墙下,草房变成仿古长廊

    84岁的赵兴杰和78岁的彭光金记得,解放前的柴市街,从东门口到陈公祠巷那一段才是卖柴的地方,其他地方没有卖柴的。

    柴市街的西边是东城墙,有护城河,解放前后逐步被填平建起茅草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现在中心医院门诊部到柴市街的转角处,达城最早的相馆——汇川通相馆(又名任家相馆)就开在那里。往老车坝方向,有三家一楼一底的穿逗式木房,第一家卖烟,第二家卖面条,第三家没有卖什么,紧接着是一条石梯路,大约有两米多宽,从此到小东门(今转转楼)全是茅草房。

    那些年,城里的穷人没有地方住,就到东城墙下搭个茅草房遮雨。茅草房经雨水浸泡,容易腐烂,时间一长,天上下大雨屋里落小雨,需要年年翻新,居民们怕麻烦,每年便在屋顶上加盖一层稻草,年深日久,茅草房上的草有的有一、两尺厚。后来人们在房子周围筑上土墙,便成为单门独户,大约有三、四十户人家。茅草房进深很短,面积也小,十多二十来个平方,前面做厨房,里面放着水缸、案板等,后面则是卧室。在茅草房之间的空地上,有人种些时令蔬菜,自给自足。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住户中有人拆掉茅草屋,修建砖瓦房,家里有了门市,做点小生意,卖点香烟、水果,维持生活。没有修新房、仍住在茅草屋里的,有的参工到厂矿,有的到外面打临工。

    1991年,靠城墙的茅草房和城墙一并拆除,修建仿古式的长廊,并于1992年建成。长廊长约500米,总面积5000平方米,门市246个。长廊一楼一底,红柱、拱梁、琉璃瓦,太阳下,屋顶金灿灿的。建有亭台楼阁,绘以花鸟草虫图案,非常美观,省上一位领导视察后称赞为“巴山一绝”。长廊楼上主要经营电脑及配件,曾经红火一时;楼下主要经营服装,也有开鞋庄、小食店、面包店、化妆品店等。

    街东瓦房处,建起排排高楼大厦

    柴市街东边是一排参差不齐的瓦房,做鞭炮的不少。据《达县市二轻工业志》记载,民国年间,城内有鞭炮户60多家,主要分散在柴市街、铁匠街、北门城壕和黄泥一带。柴市街赵应川、何泽如两家资金雄厚,靠鞭炮业致富。

    曾经住在这半边街上、78岁的王国元,对解放前这里的情况如数家珍:从东门口往老车坝走,第一家姓冉,就是做鞭炮的;依次是弹棉花的彭家,过了三家,又是做鞭炮的刘家,染坊隔壁是一个大院子,几家民房一过挨着的是皮革厂的大院子,杜家旁边便是帝主宫巷。

    帝主宫往北,3家门面后是一个姓徐的医生,曾创办二民小(后来的五完小),任董事长;过几家平房,便是曹家的3间门面(解放后,民主人士、达县副县长梅吉庵在这里住过);罗姓人家开车坊,请人拉黄包车;杜家院子后来是曲幽馆,上面就是今翠屏路社区办公场地;王国元的老房子被改作地区公安处的大门;过5家民房,便到了徐公祠巷口,当年,国民党在这里搭棚,发一把刀,派专人把守,防止共产党人入城。

    又是一排瓦房,便到了东坛街,街道很短,两边是大院子,南边赵家院子,北是肖家院子(解放后办成粮店,1985年4月29日改名达县市解放粮油食品商店,简称解放粮店),接着是达高中、彭家院子、段家院子,在如今海逸电影院那里是龙家院子,后面是多大一个堰塘,好多地方都是荒地,转拐地方便是老车坝。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政府和企业拆旧房,建新房,先后拆掉了这里破旧、低矮的瓦房,修建起一排排高楼大厦,底楼则修成为门市,如今主要经营服装、鞋子、饮食等,工行、农行、建行、中行几家大银行也入驻其中。

    几家老单位,唯独达高中还在

    柴市街上,单位、企业本来就寥若星辰,如今有的易主,有的搬离,有的消失了。

    1944年11月成立的四川省高等法院第七分院检察处,以及1949年12月设立的四川省高等法院达县分院检察处,办公地点在柴市街(公安处内),但最早迁出至大北街。1951年入驻的地区公安处搬迁到西外,如今住进了通川区公安分局。创办于1954年的达县市帽鞋厂,主要生产注塑鞋、机鞝鞋、工艺胶粘鞋和帽子,拥有四楼一底和七楼一底两栋厂房,建筑面积达3032平方米,其位于柴市街2号的地方已改作他用。解放粮店处建成了居民楼。1987年9月1日从达县地委第二招待所迁至柴市街18号的达县地区烟草专卖局和四川省烟草公司达县分公司,也早搬到南城七里沟。唯独达州市高级中学(简称达高中)“岿然不动”,生气盎然。

    达高中创办于1903年(该校解放后第一任校长王季璧认为是1902年),在汉章书院(今文华街小学处)设立绥定府预备中学堂,经费由绥定府所辖的达县、大竹、渠县、东乡、新宁、太平、城口7县商定共同出资;1904年9月,迁至县城西门外西圣寺(今市职高),名为官立绥定府中学堂;1905年,选址县城东门外原武童骑射场为新址办学(今学校的一部分);1912年春,再更为绥定联合县立中学;1936年收为省办,更名为四川省第十五联立中学;1940年,学校被日机炸毁,为躲避日机再次轰炸,迁往达县檀木场陈姓祠堂,更名为四川省立达县中学,1943年11月29日迁回原址;1950年初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学校更名为川北公立达县高级中学,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1903年至1949年的46年间,达高中一直是大巴山地区唯一的一所最高学府。学校先后更校名14次,2000年更名为达州市高级中学。

    达高中是川东北地区创建最早的新学堂。自辛亥革命以来,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曾来校任教、讲学或就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在学校任过教,吴玉章曾在学校讲过学,陈毅(陈仲弘)曾在学校作过报告;曾任四川省委书记的杨超、国家环保局局长的秦仲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秘书长的何静修、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崇银、著名画家杨仿、著名诗人梁上泉等在该校求过学。

    昔日茅草房,如今家家户户“嘎嘎香”

    据《达县市城乡建设志》和朱忠厚的记载,东门城墙下的护城河,河里的水只有下大雨、涨大水的时候才由北向南,经过大东门,顺流到州河里,平时基本不流动,时间一长,细菌繁生,臭气熏天。于是,人们填平了护城河,这里便成了一条狭长的城壕。后来,倚墙建茅草房,慢慢成了街道。不过,那时的街面宽不过两、三米,全是泥土地面,凹凸不平,只要一吹大风,尘土飞扬,遮颜避面,像是北方的沙尘暴;如遇大雨滂沱,路面泥泞,经久不干,行人好像在乡村泥田里行走。到了晚上家家关门闭户,整个柴市街黑灯瞎火,成了一条黑乎乎的巷道。

    柴市街的居民,几乎都是贫苦人家。78岁的王德珍,3岁时就从农村来到达高中旁的柴市街,一住就是70多年。她还是小孩子时,街道这一段全部是打布壳的。布壳打好后,最先是背到西门外的石岭桥去卖,几分钱一张,后来送到帽鞋社,解放粮店那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布壳组。她母亲也是打布壳的,将人家从渣渣堆里捡来的烂布片花几分钱一斤买来,由王德珍背到滩头街河坝,放到碳筛里用水淘洗,洗干净后放到河坝石头上晾晒。当铜匠的父亲挣钱很不容易。解放后,王德珍进了街道企业,后又到了纸箱厂,当了一名工人,早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

    柴市街的泥土街道,在1966年由达县人民委员会进行了拓宽,改建成泥结碎石路面;1972年5月,达县城建局将该路铺成沥青路面;1990年,达县市市政新建柴市街东侧人行道和下水道。街道两旁的瓦房、茅草房,分别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了改建,街道上的居民都住进了高楼大厦。茅草房的住户还分得了门市,生活富裕了起来。“茅草房,嘎嘎香”的俚语就是对这条街翻天覆地变化的写照。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还参考了《达州市高级中学校志》、《达县市二轻工业志》等,得到杨贤碧、邓正玉等人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事要闻
   第03版:社会
   第04版:民生社区
   第05版:县市法治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8版:达州尘世
   第09版:特别关注
   第10版:达州尘世
   第11版:焦点连载
   第12版:广告
柴市街,从茅草房到仿古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