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达州尘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6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桥坝坝电影女放映员
回忆看露天电影的那些岁月

    一束光投射过去,银幕上立马闪出“沙沙”作响的雪花,胶片在放映机上旋转,“哒哒哒”响……潘琴在银幕下方认真的观察着设备运转,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流了下来。而这样的工作,她一干就是14年。

    1979年9月,年仅20岁的潘琴成了达川区石桥的一名放映员。在很多人眼里,那时候看电影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也是露天电影的“黄金时代”。

    如今,58岁的她偶尔会坐在家中的沙发上,翻看以前的老照片,因为照片记录了她最美好的时光。那些已经发黄的记忆,与青春有关,与电影有关,而她,正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最漂亮的放映员

    今年58岁,家住达川区南城的潘琴热爱坝坝舞,每晚上7点会准时出现在小区内,带领大家跳舞,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另一个身份——老电影放映员。

    1979年,高中毕业的她,因为学历高、人漂亮,很多单位抢着要。她经过再三思考,成了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当时全县就只有3个女放映员,很受人尊敬。”潘琴回忆,她是当年9月6日正式参公的,第二天便开始学习放电影。

    “我是石桥的第一批电影放映员,当时电影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家都非常好奇。”潘琴回忆,他们每天都会前往农村放电影,一个社一个社的放,一部片子要连续放十天,每晚上结束时都会通知第二天要去的社做好准备。由于长得漂亮,对人又好,潘琴当时是群众公认的最美放映员。

    田埂上都站满人

    “今晚有电影,在‘大地坝’放,大家晚上早点去看……”如果哪一个社要放电影,村长社长会在一大早,敲着锣鼓通知村民。要放电影的消息很快飞到村民的耳朵里,不到中午,邻村邻乡的人都会知道。

    “下午3点,我们会去放电影的社,挂银幕,发电、检查发电机和放映机等。这时,很多村民已经提着板凳在地坝里‘占座位’了,到下午5点,基本上整个地坝已经没有一个座位,来得晚的村民只有站在田埂上。而看电影的村民年老的有90多岁,小的刚满月。”潘琴说,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走到放映机旁,想摸一下机器,但又怕把机器摸坏,伸了几次手都缩回去了,最后小声嘀咕:一个铁疙瘩,竟然可以放出人来。

    天渐渐黑下来,“电影院”前坐满了黑压压的村民,嘈杂的声音犹如街头集市一般热闹。这时,离场不远的发电机响起了轰隆隆的声音,放映机旁的灯泡射出耀眼的光芒,而坐在旁边的放映员潘琴则隐藏在暗淡中。当白布上出现电影片头,喇叭里响起音乐时,场地一下安静下来,有的只是因电影情节发出的欢笑声。

    可以说,这种情节已经留在属于那个时代的人,如今已很难看到了。

    跑10公里看电影

    “去晚了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今年53岁的黄女士回忆当时看电影的情形仍记忆犹新。“那个年代电影很稀奇,连电都没有,如果听说哪个社要放电影,我们会打着火把连夜赶去,最远的,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看完电影,半夜举着火把走了10公里路才回到家,真的是翻山越岭啊。那时候人年轻,一点都不觉得累。”黄女士笑着说,很多年轻人,都是靠看电影来谈恋爱,毕竟那个年代,在院坝里坐着看露天电影,可以悄悄牵个手。

    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看场电影就等于过春节。“轮到一个村一个社真不容易,有的村半年都盼不到一场电影。为了看电影,学校有时甚至会提前放学,让学生和老师早早回家准备,晚上看电影。”潘琴告诉记者,有时候,放映机出现故障,电影放到一半就没画面了,她会立即修理。一次,她修理了近一个小时才完工,但没有一个村民离场,大家都耐心地等着,一些热心村民甚至还走来用扇子给放映员扇风,生怕他们因为天热,不放电影了。

    《刘三姐》最受欢迎

    “百看不厌,是对当时村民看电影的热情最好的形容。很多时候,一部电影连续放几场,都座无虚席。”潘琴说,当时《地道战》、《地雷战》、《妈妈再爱我一次》、《刘三姐》、《追鱼》、《英雄儿女》、《渡江侦察记》、《红灯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是大伙最喜欢的影片,而《刘三姐》特别受欢迎的,《妈妈再爱我一次》曾看哭了很多村民。

    潘琴回忆,《妈妈再爱我一次》非常感人,至深至诚的情节,让不少村民流下了眼泪。而《刘三姐》就更受人欢迎了。“我记得《刘三姐》这部影片,由于演员长得漂亮,演技又好,村民们看了一遍还要求再放一遍。”潘琴说,村民们开心,她也就开心,在当时,每一位放映员和她一样,都想把工作干好,通过电影传递给村民更多的快乐。

    回忆里全是甜的

    放电影这个工作看起是个“香饽饽”,但却非常劳累,最主要是睡眠不足。“每天晚上我们在村里放完电影,收拾完器材,都是凌晨两三点了,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办法回家,只好睡在村民家里。由于长期缺乏睡眠,我们的免疫力受到影响,我记得一次感冒,熬了夜第二天去一个叫‘胡尔岩’的地方放电影,因为坡陡路远,太阳大,当时22岁的我真的走哭了。”潘琴笑着说,工作中,曾经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现在回忆起来,当年最痛苦的经历如今也觉得是甜的。

    虽然放电影的岁月已经远去,现在每个月潘琴都会和以前的同事聚一次,共同回忆那14年前当放映员的点点滴滴。用潘琴的话说,那段岁月,对她来说,已经变成一笔不可代替的“财富”。

    (本报记者 汤艳燕)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要闻版
   第02版:时事要闻
   第03版:社会现场
   第04版:达州尘世
   第05版:特刊
   第06版:晚报6版
   第07版:体娱连载
   第08版:时事焦点
回忆看露天电影的那些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