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3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荷叶街,因荷得名因人留传说
·本报社区记者 郑景瑞·
如今的荷叶街
上世纪80年代的上后街、下后街、马蹄街、大北街十字路口
上世纪80年代的达县县委大院
上世纪80年代的永久仓库

    荷叶,一种起源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的莲属植物,一种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取之不尽的文学题材,它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让多少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它那“风生绿叶聚,波动紫茎开”的多姿风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画卷无时不扣人心弦,撩人眼球。正因为这样,达城的一条老街才叫荷叶街。

    一本志书,记下当年繁华

    荷叶街,起自柴市街,止于红旗路,由上后街、下后街、荷叶街、文华街发展演变而成,长约750米,宽6—12米。因在明朝未形成街道时,在赵家院子与刘家院子之间有一荷花池而得名。史志记载,这条路经过5次整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由达县市政委员会铺成石板路;1956年2月,达县人民委员会发动群众、单位集资,首先改造为三合土路面;1964年城关公社建筑社集资重新整修地委招待所至城关粮站一段为三合土路面;1982年,由于该路段坡度大,国家拨款2万元加高两侧;1993年12月,投资420万元、历时半年多进行拓宽改造。文革中称八一街。

    这条街除两头的柴市街和红旗路外,与许多街巷相邻,由东往西,右边依次有文华街、大北街、庞家巷、老盐店巷(今荷叶街幼儿园前,已消失)、潘家巷、桑树巷、荷花巷(区粮食局东侧至红旗路中段华阳酒店停车场,已消失);左边依次是院棚巷、翠屏路、马蹄街、鹅市巷(俗称阿屎巷)、陈公祠巷、关帝庙巷和消失的白衣庵巷。

    上后街、下后街与荷叶街何时合并成一条街,社区记者尚未找到确证,而具体位置与分界线,不同的史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曾让人剪不断理还乱,莫衷一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达县政府绘制的《达县城区图》记载,凤凰头至大北街口为后街,大北街口以下为荷叶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住在这条街上的王元达,认为凤凰头至大北街口是上后街,大北街口至鹅市巷口为下后街,鹅市巷口到红旗路为下后街,这种说法得到如今多数人的认可。

    据民国27年(1938)《达县志》记载,在县隍庙前的荷叶街,新建有西式房子,过去这里是军事机关。后街上的酒店、餐馆、糖果、糕饼、香烛、油米销售店一个挨着一个,客栈也多。由于紧靠县署,乡下来打官司的人都聚集在这里,同时又是掌管文书翰墨的人聚居的地方,早晚行人拥挤,非常繁荣。

    两位人物,实业仍留在世间

    每当达城市民品尝着汤圆,也许会记得王汤圆;走进会仙桥街,也许会想到王汤圆。“王汤圆”虽然没有成为达城饮食服务业的一个商标,但为市民增添了茶余酒后的谈资,成就了一段《会仙桥的传说》和一条会仙桥的街名。

    据传王汤圆家住上后街,以卖汤圆为生。那时上后街很热闹,王汤圆在这里开店营业想必会赚大钱,但他不愿意和衙门的人打交道,便每天挑着担子到城外小巷叫卖。有一天刚黑,他正在滩头街附近忙生意,突然天边响起了阵阵闷雷,他急忙收拾摊子准备回家。当他走到石拱桥时,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他只好在桥洞里避雨。当他放下担子一看,洞里两个衣衫褴楼的人颤瑟地抖成一团,一个呻吟不止,一个只有出气没得进气。王汤圆急忙舀了一碗热呼呼的汤圆慢慢地给他们喂,当把担子里面的汤圆喂完时,那两人站了起来,要求王汤圆跟随他们当神仙,并拉着往外走,到了桥面,王汤圆仍不愿跟随。那两位神仙不好过分强求,说了声“后会有期”便不见了。过了许多年,王汤圆高寿善终后,放在棺材里的尸体忽然不见了。第二天,那拱桥边突然出现了一座土庙,当中端坐的正是王汤圆。从此,石拱桥便有了会仙桥的名字。

    位于通川区复兴镇的渠江钢铁厂,其前身是渠江矿冶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虽然辉煌不再,但其创始人之一的梁伯高(1904—1990)功不可没。据文史专家邓高介绍,出生在荷叶街的梁伯高,先后就读于达县私立育德小学、达县县立中学、上海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担任过湘桂公路汽车运输处长。1941年回到达县,与范众渠和原铁道部同仁、工交界、旅外同学等筹措资金,创办渠江矿冶股份有限公司,振兴民族经济,支援抗日救国。1946年担任浙赣铁路上海办事处处长,但他仍以总经理名义管理渠江矿冶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如此,上海解放前夕,他让配合共产党解放上海的前国民党上海代市长赵祖康一家隐居在他家,为解放军进军西南提供地图资料。从1954年上海大学任教起,36年,他一直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多个单位,场地利用庙祠宫殿

    从现在的荷叶街来看,有州、郡、府、达县治所,达州市、达县、达县市政府和达县县委驻地;还有地区农业局、中级法院、达县县委招待所、行署招待所、达县武装部、地区国家税务局、达县总工会、地委招待所、达县教育学院、地区教科所、达县市粮食局等。这些单位中,有的是利用庙祠宫殿场地建立起来的。

    达州市委招待所(达州宾馆)总经理牟凤海、77岁的易朝玉(任过达县地委招待所副所长)介绍,宾馆的位置就在原来的县城隍庙,至今,庙里的4个磉墩石、片砖切就的部分围墙,以及那口老井仍在,与桑树巷那棵搬走而又成对的200多年黄葛树仍旧枝叶繁茂。他们说,达州宾馆是与达县军分区对换而来的。上世纪50年代,地区有3个招待所,凤凰头的行署招待所、地委对面的地委二招待所、二马路的地委三招待所。1960年下半年三招待所搬到檬子垭,改名檬子垭招待所,主要接待省部级和中央来的领导干部、老红军,张爱萍、陈伯均、李井泉等都住过。文革中,檬子垭招待所由部队接管。1973年,达县军分区与檬子垭招待所正式调换,地委二招待所随即搬入,所以人们习惯称二招待所。1993年分设达川和巴中两个地区,招待所曾一度划归到巴中地区,1996年修建新的达州市委招待所。

    据89岁的余正功、通川中学56级学生涂家全等人介绍和有关史料记载,现在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的地方,原来是白衣庵。1933年,这里曾是红三十军军部驻地。最早在这里办学的是解放前私立通川中学,解放初的达县初级中学(今达一中)搬到这里,又在1956年搬到田坝新校区。次年,这里办起了达县专区教育行政干部训练班,先后易名达县专区教师进修学校、达县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达县专区行政干部管理学校,1980年更名为达县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名为达县教育学院,2001年,原达县教育学院、达州农业学校、达州卫生学校、达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合并组建升格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达县县委大院曾是关帝庙,前身是国民党县党部,地区农业局建在文庙,达县县委招待所也曾是龙王庙。

    街道企业,青壮居民无人赋闲

    民国三十年(1941),在今荷叶街207号建起达县永久仓库,1954年在永久仓库里建立达县碾米厂,后划分为米厂、面粉厂,1963年合并为达县粮食加工厂。武装部原址(今达州商业银行)曾办过灯影牛肉厂。在荷叶街的企业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荷叶街街道企业可谓一枝独秀。78岁的原荷叶街居委会主任廖德玉介绍,荷叶街街道企业最早从上世纪60年代在白衣庵代人加工“鸡肠带”、打草垫干起,逐步租用民房办废品收购店,租用老盐店巷里的公房办印刷厂,在马蹄街口办无线电修理门市、瓶盖厂,在红旗路办短绒厂等。1973年,街道在老盐店巷办起了荷叶街幼儿园,1984年东挪西借,拆掉一楼一底8户居民的房子,采取以房补房的办法新修了荷叶街幼儿园。入园幼儿最多时有500多人,人手不够就招待业人员顶岗培训。当时街道企业达20多家,职工最多时有220多人,街道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没有一个是耍人,不够时还到外面招人,每年向国家缴纳税费20多万元,成为税收部门的“香饽饽”。街道书记赖兴孝曾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此稿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梁大厚、陈正富等提供了帮助,作者还参考了《达州市志》、《达县市城乡建设志》等,使用了不知拍摄者的老照片,在此一并致谢!)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事
   第03版:社会
   第04版:民生
   第05版:社会
   第06版:特稿
   第07版:夜雨
   第08版:国际
   第09版:读书
   第10版:体娱
   第11版:记忆
   第12版:县市
荷叶街,因荷得名因人留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