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下午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8月9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志摩的康桥

    2008年7月8日,英国国王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举行徐志摩诗碑安放仪式,纪念康桥心中时隔80周年的徐志摩。

    诗碑镌刻着《再别康桥》的前两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和后两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近年,剑桥大学的校友期刊上,又在封二刊登一篇题为“Cambridge’s most famous Chinese alumnus?”(剑桥史上最著名的中国校友)的文章。

    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我有幸两次亲近康桥,不仅是想要找寻志摩“康桥”的迷恋情怀,还要探究康桥的经典文化。

    剑河上哪座桥是徐志摩的“康桥”,哪座桥边“垂着河畔的金柳”,哪片水域里“软泥上的青苔,在水底招摇”。或许,只有徐志摩是懂康桥的。

    徐志摩经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和西方文学的熏陶,康桥幽静古老的浪漫美景,某个瞬间开启了他个人感情气质深处的浪漫灵性,唤醒了他注定作为浪漫诗人的文学天命,开始他“爱、自由、美”的觉醒,华丽转身于文学并且进行新诗的创作,他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拜伦,雪莱,济慈。

    正如徐志摩在《吸烟与文化》中写道:“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生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2年8月,徐志摩第一次离开剑桥的时候,他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同时也表明了这一别,并不是一去不复返,他,还会再回来。

    1928年,徐志摩终于再次踏上康桥,康桥端秀依旧的景物触及了志摩的性情。身与灵同返旧地,心与物的相撞转化为美的遇合,诗感降临了,久久的思念和灵气终于在康桥梦一般中发出轻轻的叹息,如云如水,写下了一曲《再别康桥》。

    胡适在说到徐志摩时,提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可以说,这“单纯的信仰”是他人生的处世哲学,投奔罗素是为此,不顾一切地追求林徽因也是为此,对康桥的深情眷恋更是由此而展开的。

    我觉得徐志摩康桥灵性或许可以体现在他的中西交融光环下,以唯美的眼光审视现实生活,用纯粹的幻想去平衡理想,他给林徽因信中一气呵成十五个“喜欢”:“喜欢看白云在明净的蓝天上浮游变幻,喜欢仰望灿烂的星空,喜欢穿雨衣不戴帽子在濛濛细雨里散步……喜欢一切善和美。”

    林徽因给志摩的回信中“希望您尽早用智慧的光芒照亮那灰暗的文坛!”

    “康桥情结”,造就了一代浪漫诗人。

    □王德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看点
   第02版:时事要闻
   第03版:社会现场
   第04版:民生社区
   第05版:超市
   第06版:奥运特刊
   第07版:深度报道
   第08版:教育
   第09版:下午茶
   第10版:县市新闻
   第11版:法治新闻
   第12版:国际国内
人人都该爱上舒尔茨的《鳄鱼街》
从茨威格到布罗茨基的巴西之旅
志摩的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