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深度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6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种树十多年,红了! 两位残疾老人纠结一道难题
“感动世界”的树还卖不卖?
记者深入调查 揭示河北残疾老人种树走红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5月31日,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冶里村。55岁的盲人贾海霞牵着54岁贾文其空荡荡的衣袖,在田埂间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前进。趟过那条水流湍急的小河,那片50亩的河心浅滩就是老哥俩的树林。

    这条从家到树林的路,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往返着,走了十几年上万次。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手”,这对残疾老哥俩种树的故事因为CNN的报道,突然就从“感动河北”变成了“感动世界”。贾文其曾经冷清的小屋,访客络绎不绝。不管是政府部门、企业,还是媒体,都希望参与到贾海霞和贾文其这个“感动世界”的正能量故事中。

    “我们是人并不是神。”曾经种树十多年并无人知晓,如今众人皆知。来自社会的高度关注让贾海霞和贾文其陷入一道两难的选择题:种了十多年的树,卖还是不卖?

    “感动世界”,让这两个50岁出头的老人成了模范人物,卖就是打脸。不卖,1万多棵树,按照一棵树400元的价格,总共是400万。“我们不可能说多么高风亮节,但这也是一手一脚种出来的没靠别人,我们也不能一直靠别人资助。”贾文其陷入沉思。

    初衷

    没有那么伟大,也没有那么高大上

    贾文其的小屋,就在井陉县通往冶里村公路的土坡上。这是贾海霞和贾文其成为“感动河北人物”之后,当地政府补助了6000元,贾文其又借了2万多元,由危房改建的。小屋里家具陈设极为简单,旧得看不出颜色的布沙发,一台用了十多年的电扇,一张小圆桌,几个简陋的小板凳,一个用来放重要物件的旧柜子,就已经是客厅里的全部陈设了。

    “我们没有那么伟大,也没有那么高大上,当年就是为了生活,为了补贴家用才开始种树的。”贾海霞的两只眼睛都泛着浑浊的灰白色,他的右眼在2000年因采石场的意外爆炸而永远失明,左眼则是3岁时因患白内障而几近失明。

    而3岁就因为触电永远失去双臂的贾文其,早已不把自己当成残疾人,熟练地用脚趾勾过才买没几年的手机打电话。

    “我就想种了树,卖了可以赚钱,儿子当时还小,总要上学,以后还要娶媳妇,得有个收入来源才行。除了种树其他干不了。”这就是贾海霞当年种树最简单的理由。

    两个人考察来考察去,发现河心当中那50多亩荒滩空着。为了让种树“名正言顺”,贾海霞和贾文其找到冶里村的村支部书记商量能否把这片荒滩留给他们种树。“当时村里都觉得不可能,那片地能种什么啊。”但是村支书最终同意了,让他们免费用这片河心荒滩种树,村里不收取费用,树木成材后,收入归自己所有。如果被洪水冲了,村委会不赔偿任何损失。

    在贾海霞的坚持下,村委会还正式和两个人签协议。“如果不签,我们种了树,万一以后说不是我们的呢?”那份手写的、盖了公章、按了贾海霞、贾文其手印的协议,被贾文其妥善地放在一个塑料袋里,锁进客厅那个唯一的柜子。

    砍了树枝栽,死了树再补种,再加上他们又专门徒手挖渠引水,成活率逐渐变高,“相当于种三棵树可以活一棵”。这片50亩的荒滩,以每年增长1000多棵成活树苗的几率蔓延着。

    贾海霞像养儿子一样把这些树伺候大,他心里一直有一个简单的梦,“树长大了可以卖多少钱。”每次用手摸到树发芽的时候,是贾海霞最高兴的时候。

    轰动

    面对媒体来访:是不是这个角度好一点

    2014年,在冶里村长大的一位村民去了一家网站河北井陉频道工作。一次回村和贾海霞聊天,说到种树这个事,立刻说这是一个好题材。

    第一篇报道出来,很快石家庄、河北各个媒体纷至沓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各个媒体都开始用大篇幅来报道现代版“愚公植树”故事。

    名人带来的效应显而易见。当选“感动河北十大新闻人物”,他们获得了1万元的奖励。石家庄市委书记专门登门看望贾海霞和贾文其,私人留下2000元慰问金,井陉县给他们送来了2000元创业资金,民政局给了每人5000元生活补助。市残联一次性奖励了3万元……

    三年前,贾海霞的儿子考上了石家庄财会学校,因为贾海霞出名之后去做了一次演讲,学校还免去了儿子的学费。

    就在5月31日上午,还有一个不愿意留下姓名的人专程来到贾文其家,放下1000元就走。

    “5月31日接待了11家媒体,6月1日又是好几家,明天可能还有。”贾海霞和贾文其面对媒体的来访已经开始游刃有余。两个人应媒体记者的要求去荒滩的树林伺候树苗时,趟田坎、拉袖管、背过河、提水桶、挖坑、上树、栽树苗……两人配合默契,贾文其甚至会说:“是不是这个角度好一点。”

    贾海霞拉着贾文其的袖管去荒摊种树

    咋办

    按照一棵400元算

    加起来能卖400万

    贾海霞的手心满是老茧,粗糙的手心上一道又一道的伤口。而贾文其的双脚也是一道道的血口子。荒滩上的树,直径最大的杨树已经有2米,一眼望不到树顶。新栽的两棵香椿发了嫩芽,贾海霞还会小心地弯下腰用嘴去尝尝,满足地露出微笑。

    “这真的是我们用血汗种出来的。”贾海霞说到这句话,脖子会直起来。春天的主要栽种季,两个人每天要花八九个小时在荒滩忙乎,饿了,一个馒头一口水就好。即使不是播种季节,每天也必须去查看,怕放养的牛羊冲撞了树啃了树。这种没有树根的树枝栽种的树,特别容易倒。

    可是,当年为了生活为了赚钱而种下的树,如今卖或者不卖,却成为一道令人纠结的难题。在面对记者追问时,贾海霞和贾文其的态度显得纠结而复杂。

    “一开始就是想卖,爱财之心肯定人皆有之。”贾海霞说。事实上,有了名气后,去年,贾海霞和贾文其就曾经接到过要收树的电话。如今这一万多棵树,按照一棵400元的价格,加起来总共能卖400万,对于冰箱和空调都没有的贾文其,对于儿子还在上学的贾海霞,都是很大的诱惑。

    “政府来帮你,媒体在宣传你,那么多爱心人士找过来,不就是因为我们种了树,把环境搞好了,现在一卖了之,不是愧对社会爱心,打了媒体的脸吗?”

    一开始,贾文其和贾海霞,都说自从媒体报道之后,思想觉悟提高了,现在就觉得树不能卖,得留着,他们俩就是这些树的主人,还得做下去。

    可是,他们两个人内心的矛盾却依然剧烈。

    贾海霞的妻子,其实到现在也不怎么支持他种树,觉得不知道何时回报。而贾文其犹豫了一会,终于开始讲起了心里话。

    “我们两个人经常讨论,就为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笔财富,说再多的高风亮节,还是要面对现实,我父亲去世了还好,海霞还有儿子啊。”贾文其这样说。他渴望可以换空调,换冰箱,也想改善家里条件。这些树,都是两个人一手一脚种出来的,并没有靠别人。“有时候真的想脖子一硬,卖了就算了,什么也不管。”

    贾文其说,现在他和贾海霞的生活比之前好多了,但是也不可能一直靠别人资助。“别人给的是可怜钱,自己卖的话是硬气的钱。”

    说归说,但如今贾文其和贾海霞却下不了卖树的决心。“如果卖了以后有钱了,村里人会怎么看,政府又会怎么说,这都是压力啊。”

    尽管,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资助了贾海霞和贾文其继续去村附近的荒山种树,甚至捐助了6万元帮他们修建蓄水池,也有专门的公司很快就会运来水泵,解决水源问题。贾文其说,山上那170亩荒地已经和村里签好了协议,依然免费提供给他们。但他依然有些茫然,“现在只给了碗,还没有饭,山上那一片是空白的,技术跟不上怎么办?”(据成都商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看点
   第02版:时事要闻
   第03版:社会现场
   第04版:民生社区
   第05版:教育
   第06版:深度报道
   第07版:下午茶
   第08版:观点声音
   第09版:体娱圈
   第10版:国际国内
   第11版:社会现场
   第12版:法治新闻
“感动世界”的树还卖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