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下半年,工会主席雷太的工作忙碌了许多,但心里却乐滋滋的。从头一年10月便开始反反复复草拟、讨论、修改的《达州外国语学校教师基本生活保障及职业年金基金会章程》眼看着一条条敲定,从2016年1月就要正式施行了。学校每年注资100万元,教师个人以工作年限、按工资比例缴纳一定费用设立“教师基本生活保障及职业年金基金”,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对达外的老师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为更好地体现“保护公平、奖励优秀”的办学意志,学校从2016年起实施“高、中级职称岗位聘任”,建立起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评聘分离的高、中级职称岗位聘任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工资结构,施行灵活的职称发放办法。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批资质过硬的教师。在学校“铸一流师魂,创川渝名校”的办学目标中,“师魂”是放在第一位的。民办学校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即是教师的“过客”心态,把老师招进来了,“如何留”成为最迫切的问题。
尽最大的诚意和努力,这是学校管理者一直以来所坚持的。
“我们用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但最重要的是老师的发展,事业留人”,向黎说。从学校现在的教师结构来看,年轻教师占了绝大部分,他们有激情、有想法,但还缺少历练。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进“名师工程”,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一二三五”青蓝工程——一年掌握规范,过好教材关;两年胜任熟练,过好教法关;三年能挑重担,过好管理关;五年成为骨干,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名师。通过开展“拜师收徒”活动,组织教师结对子,开展师带徒、徒促师、互帮互学活动。通过“定尺子”确定目标,“结对子”以老带新,“指路子”引导成长,“压担子”循环教学,“搭台子”创造条件,建构学校“教学骨干——准名师——名师”的梯队层次培养目标体系,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同时,学校还拓宽研修途径,加速教师素质提升。通过自学、互学、外出参加学习、假期集中培训等多种学习途径,通过能手示范、骨干引领、组内研讨、组际交流、能手选拔、示范观摩等多种磨课途径,通过邀请专家开办专题讲座,不断铸师魂师德、强师能,提振教师的事业激情,提高教师执教的能力和水平。
“当老师有了归属感,教育教学方法得到提升,教育理念加情怀,最终成为学校的教育软实力。”向黎乐观地表示:不久的一天,达外将迎来一批优秀老师的集体爆发,他们所产生的能量将是不可估量的。(四)
(赵敏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