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4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艰苦建厂 荒芜土地诞生龙头企业
那些年的地区罐头厂 逝去的舌尖美味成追忆

    自原达县地区食品罐头厂开拆,社区记者便数次来到拆迁现场,试图在一片瓦砾废墟中寻找它过去的辉煌。而看着陪伴自己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厂房消失,不少原厂老职工心中有万般留念与不舍。这个曾经给很多老达城人提供过舌尖上美味的大型食品国有企业,曾经的辉煌和红火永远存留在市民的记忆里。

    为留住这一段曾经难忘的记忆,社区记者通过多方打探,在一栋破旧的砖房里,找到安享晚年的原罐头厂老领导、年届八旬的王兴连老人。听闻社区记者来意,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充满喜悦和兴奋。在他悠远的回忆中,我们聆听了食品罐头厂诞生的故事。

    “达县地区食品罐头厂诞生于1958年3月,名叫达县专区工农罐头厂,是达县专区为改变当地工业落后面貌和满足供应部队军需食品应运而生的。因当时土地珍贵,为不占用良田好地,筹建班子多方考察论证,最终选择了既方便日后罐头运输、又有清洁水源的塔沱州河边、鹿鼎寨山下的一片荒芜地块为厂址。”

    在王老的记忆中,那时建厂十分艰难。由于鹿鼎寨山下全是一片乱石坟包,如今的厂门口原来也是一座小山包,需要炸掉山头平整土地。当时没有大型机械,都是人工挑、背、抬运。因交通不便,材料奇缺,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尤其建厂需要的数不清的沙石要从州河岸边搬运过来,好的条石甚至要到达钢、河市下面去寻找,而盖厂房的砖瓦则需要工人自己烧制。那时人手缺乏,就向社会招募,很多十七八岁的年轻小伙、姑娘被招进厂里,正值青春年华,除男同志搬运重一些的石头、机器、器材,女同志也是风风火火地穿梭来往于工地现场。

    现年78岁的退休职工罗泽玉老人回忆说,她也是第一批建厂招进来的女工,是从达县申家乡赶来报名的。记得当时刚好20岁,与她一起进厂的有好几十人,成为第一批建厂主力军。那时为赶建厂房进度,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她们女同志一样的每天要完成背1000匹砖块的搬运任务。就这样一年时间不到,硬是把一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一座小有规模的工厂,于1959年1月投入生产,当年实现工业产值190万元,利润20万元。

    王老说,罐头厂最初占地100余亩,后来修建塔石路和白塔路等切割,厂区占地余下60余亩。随着生产的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厂区不断改扩建,塔沱片区因罐头厂而变得繁华热闹,人气越来越旺,罐头厂工人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A

    辉煌鼎盛 产品远销东欧

    B

    曾任罐头厂综合车间主任的田志明老人回忆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罐头厂的生产与销售进入快车道时期。

    “那时,厂区综合车间、实罐车间、空罐车间、包装车间、设备库房、锅炉房等一应俱全,生产的设备和工艺也不断更新。”田老回忆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质生活匮乏,能吃上罐头是件梦寐以求的美事。因此,他们生产的罐头经常供不应求。最红火时期是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为赶产品满足供货需求,工厂24小时生产,上班实行“三班倒”。

    一些时令性的罐头如蘑菇、柑橘等,季节性很强,技术人员到乡下指导把关,把原材料采购回来,再组织职工加班加点生产。田老记得,每天上百吨的红橘运回来后,在厂区摆满一大坝,堆积如山的红橘成了“红色海洋”,货源催得紧时,全厂的1000多名职工齐上阵连续加班也忙不过来,不得不向社会招收临时工,或动员城市家庭主妇、学生来支援,那时达城的很多居民及附近农民都到罐头厂做过临时工。到鼎盛时期,全厂有正式职工近1300人,临时工达到3000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罐头厂进行扩建,修建了日消毒10吨大锅炉和4吨的小锅炉,还从意大利等国引进空罐电阻高频焊接自动生产线,各种创新技术也日臻成熟,年生产各类罐头上万吨,曾经创造过一天生产上百吨橘子罐头的纪录。经不断改扩建,1980年,达到1万——1.5万吨各类罐头制品的生产能力。

    田老回忆说,几十年间,厂里先后开发生产了蘑菇罐头、芦笋罐头、柑橘罐头、猪肉红烧罐头、午餐罐头、清蒸罐头、梨子罐头、四季豆罐头、西红柿罐头等30多个品种。而最出名的是“午餐罐头”,至今都还在人们记忆中留下美好的舌尖回忆。

    那时计划经济年代生活困难,罐头成了人们羡慕的美食,人们看望亲属、探视病人、馈赠朋友,带上几听罐头是既体面又实惠的礼物。

    靠着严格的质量把关,那时地区罐头厂不仅成了达县地区的龙头企业,还成了国家轻工部、外贸部定点生产出口产品专业厂和军供产品定点企业,生产的肉类、水果、蔬菜类罐头质量可靠,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欧美、东南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像梅林牌番茄酱、午餐肉、清蒸肉等十多个品种曾荣获过部、省和省同行业优质产品奖。

    记者在厂区档案室了解到,地区罐头厂从建厂至1990年,累计生产各类罐头食品10余万吨,创工业总产值3.94亿元,实现税利1800万元,上交各种收入3000多万元。

    难舍拆离 未来家园更美好

    C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种拿批条购买罐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日益凸显罐头厂的弱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经营局面便开始逐年亏损。”现年77岁的退休老职工杨定武介绍说,到1992年,为挽救颓废的罐头市场,罐头厂放弃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各类罐头生产,一些老工人退休离去,人员分流后,留下一些精兵强将再次创业,厂里改为专门生产“峨眉雪”牌饮料,也曾一度畅销了几年。同时广开门路,实行多种经营,先后还生产过味精、精干麻、蘑菇、人造花岗石等。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的崛起,那种老式的经营管理模式最终导致失利。到2002年,曾为达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曾给达城市民餐桌增色添味、给市民带来无限味觉享受的达县地区食品罐头厂全面停产。

    之后,失落的厂区先后被一些小型企业租用改做它用,曾经的巨鑫实业、川汉子牛肉都曾在败落的罐头厂废墟上发家兴旺。而今的厂区,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洗涤,变得破旧不堪,但昔日的厂房仍在,职工宿舍楼也斑驳陆离,长满杂草,坚守此地的老职工的身影显示岁月的存在。曾经辉煌的企业没落成现代城市的棚户区,一些废旧回收、木材加工、建材水泥经营成为这棚户区最后的守望者。

    近年,市委、市政府把塔沱片区改造纳入议事日程,罐头厂的拆除,也在规划区域。在厂里一直生活了近60年、把整个青春都献给罐头食品事业的很多老工人都舍不得离去,对破旧的厂房和宿舍楼怀有很深的感情。而面对挖掘机的轰鸣,看见厂房变为瓦砾,他们的不舍也只有深埋心底,对区域的改造,表示大力的支持。

    据规划办的负责人说,未来这里将建成繁华的现代商业区,有漂亮的广场、郁郁葱葱的绿化公园、便捷的购物中心、舒适的商住环境。如今在“二普”地段,规划的3000套安置房正如火如荼地加紧施工。虽然难舍拆离,但未来的家园将会更美好,对于将一生都奉献给老罐头厂的人来说,棚户区的改造与晚年的居家生活很值得期待。

    (本报社区记者 邱一彪 谯继)

    厂区的牌子依旧,但辉煌不再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看点
   第02版:时事要闻
   第03版:社会现场
   第04版:民生热线
   第05版:法治
   第06版:深度报道
   第07版:记忆
   第08版:法治新闻
   第09版:体娱圈
   第10版:社会新闻
   第11版:法治新闻
   第12版:国际国内
那些年的地区罐头厂 逝去的舌尖美味成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