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春
马骏华先生是达州书坛执牛耳者。他的书法艺术展览,自然会引起书法界的极大关注。
感谢书法,感谢缘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相识,之后的20多年书法艺术行走,先生可谓我良师益友,给了我许多温暖与感动。
本次“四面风书画联展”达州站展览在凤凰山北腰的巴山书画院展出。作为后学,我欣然前往由衷祝贺,更当是一次学习其书其人的绝佳机会。因为本次展览的作品是先生花甲之岁、书法艺术人生几十春秋,孜孜矻矻,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凝精聚神而遴选的十六幅代表作。
一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当代国学大师姚奠中也谈:“文有见识,字有功夫。”某也言:“其人非君子,其书虽高妙,亦不足为贵也。”在我看来,先生有古君子之风,德高兰若,其书已臻化境。故而先生作品时人奉为拱璧。
在同骏华先生的交往中,我悟到他为人有良好的心态,从不患得患失。他经常给圈子里的朋友讲,只有参加活动,才能去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更要大胆投稿,至于能否入选、获奖,那是别人的事,无法自己把控。然而自己得到了研习,心灵得到了怡悦是最大的收获……
先生的君子之风,还表现在淡化物质追求,于精神追求超迈。一个夏日的黄昏,我在街上偶遇先生,友好握手问好,他说自己去批发店买鞋垫、袜子。他看出我的疑惑笑着说:“批发店一两元的鞋垫,价廉物美。”和书界朋友聚餐,他总是点普通家常菜和大众化的食品,喝老白干……每每这些时候,我的脑海里就会蹦出孔子所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骏华先生是达州书坛的领导和组织者,他平易近人,幽默风趣,谈吐隽永。他对我们要求严格,我们若有不当之处,他温言指出,结束总会补一句:“我只是‘童言’无忌哟!”在我的心底,他作为长辈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一张纸,一支笔,先生书写出自己精彩人生。他“旷然无忧,寂然无虑;守之以一,养之以和”。难道不值得我等好好学习吗?
二
骏华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加入中国书协,成为巴山书坛最早的国家级会员之一,他早已名满巴渠,卓然成家。
他的书法,诸体皆工,尤以隶书、行草、小楷见长。书法艺术,很好的体现了儒家的中庸平和,道家的高迈徜徉,禅宗的神秘旷远。他有大雅不俗的人格魅力,雄阔豪放的精神气质,才能取得超轶时人的成就。这既有社会时代的原因,又有个人的天赋学养的原因,更是他数十年对前人优秀书法成果广师博取,不懈追求的结果。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二王,颠张醉素,庭坚米芾,王铎傅山,南海三原诸家都下过深功夫。其中尤以汉魏六朝碑版,敦煌写经做过细致入微的研习,他的书法碑味多,点线苍涩,高古扑拙,虚虚实实,如云中神龙,不见端倪,可贵也矣。
本次展出的书作,气象高、大、上、绝,坠石崩云藏锋舞剑,奔放拂崖不可遏止也。观先生书法,给人以风云并驱,不知人在写字,抑或字在写人,已臻化境。
三
“风格即人”。一个书家确立怎样的风格与他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密切关系。骏华先生虚怀若谷,心如古井,他学习书法,定然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喜欢的“雄强苍野”的风格。
看先生书法,我总能联想到庄子 《逍遥游》中那神奇的鲲鹏“绝云气,负青天”“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雄势威严。其奔荡不羁,出神入化的行气和章法又可使人联想到庖丁解牛时“騞然响然,奏刀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从容气度。这是一种“技进乎道”“游刃有余”的化境啊!
用心品味,我发现骏华先生的每件作品总是既闪耀着充满矛盾和冲突,又体现为高度统一的辩证思维光芒。作品无论笔法的运用,结字的态势,章法的营构以及书写内容的选择,都能浑然一体。再审视作品中的细节——一个字内部,邻字之间,用笔的轻重、疾徐、渴润、收放、断连,各呈其姿,结构的虚实、正欹、避就、阔狭、救应,各尽其变;相邻各行之间,乘实捣虚,穿插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极尽变化之能事。他总在创造着冲突,又在时时化解着冲突。一笔下去,一字嵌入,往往形奇势险,打破了空间视觉的平衡;而随着笔墨的运行,又在不断地创造着更加和谐的平衡。每笔每字都是活活泼泼的生命,每件作品自然是各各鲜活的个体。放眼望去,惟见点画狼藉,粗头乱服,生趣盎然,满纸苍茫,总能给人强烈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
这正是儒家之“中庸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