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深度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5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为三峡工程,几百万库区移民离开故土在异乡落地生根。十多个春秋转瞬即逝,当年离开故土开拓新生活的移民,他们生活得还好吗?近日,记者走进通川区三峡移民安置点,近距离走访他们的生活现状。
三峡移民在达州的幸福生活
A

    热情的达州人 让我们喜欢上了这片土地

    5月2日,记者先后来到位于西外新酢坊社区和北外徐家坝社区的“三峡移民安置点”。

    一栋栋漂亮的移民安置楼跃入眼帘。宽敞明亮的住房里,摆放着各种家具家电,开办的“移民茶楼”、“移民酒家”、“移民旅馆”红红火火,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快乐和幸福。这,似乎正是十多年来三峡移民在达州生活的全景写照!

    2002年8月15日,第一批来自重庆市开县丰乐镇的29户105人就落户在这两个移民点里。移民到新酢坊社区的徐军给记者讲起了迁移到达州后的生活:2002年5月三峡开始合闸,水库的水位大幅度上涨,开县丰乐镇将全部被水淹没。镇里动员农户们搬移,由于自己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愿离开故土,几番纠结,最终两人离婚,身心备受煎熬的徐军含泪带着父母来到达州安家落户。

    刚来的那阵子,新的地方,新的环境,曾一度让徐军很是伤感和不振。社区的领导经常上门慰问,找他谈心,让徐军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很快,他和其他的移民户搬进了新居,除了享受国家的移民优惠政策外,他们也和当地群众一样,分到应有的田土,子女入学、低保等都享受同等的待遇。落户的第二年,徐军和当地姑娘杨大慧组织起了新的家庭。徐军在自己房屋的底楼开了一家“移民茶楼”,由妻子经营补贴家用,徐军就近打短工,父母种点蔬菜,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算和睦惬意。

    和徐军同时迁来的还有杜子美、向泽忠等十几户移民。在记者采访徐军时,刚从地里浇水回来的杜子美也和记者摆起了龙门阵。

    “刚来时由于不太适应,夫妻俩又没啥手艺专长,生活有些艰难,因为那时大女儿14岁,读初三,小女儿6岁,刚上小学,学杂费及生活开支,压得我们有些喘不过气来。后来在社区的帮助下,自己种些蔬菜卖补贴家用,丈夫胡定全就到建筑工地做工,慢慢的日子就好起来了。”

    采访中,移民们还不时地讲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2008年10月,通川区新酢坊社区移民向泽忠因帮人修房摔断肋骨,当时的社区领导知情后,迅速组织人员将向泽忠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并从外地请来专家会诊。正当向泽忠为医药费犯愁时,社区工作人员及村组的干部群众纷纷为其捐款,医院免去了部分医药费,帮助向泽忠渡过了难关。之后,社区针对向泽忠的家庭情况,安排其在社区从事环卫工作,每月有1250元的收入,为向泽忠解除了后顾之忧。

    “这里的干部群众对我们太好了,什么都给我们安排得好好的,有什么困难和问题能及时帮我们解决,和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徐军的父母说到这里时感怀不已。

    B移民村官 舍小家为大家苦累都快乐

    记者在徐家坝社区采访时,第一眼见到陈先富、阳仁树二人,从口音、衣着上已经很难分辨出他们的移民身份。而这两位和乡亲打成一片的三峡移民村官,因为舍小家为大家,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迁移到徐家坝后因为乐于奉献,被移民们推举成为社区“低保委员”的陈先富是最先到徐家坝的移民。徐家坝的移民安置点也是他代表移民们选定的,因为这里“交通方便,离城近,又靠河边,环境很好”,在搬来之前的4个月里,他一直奋战在移民安置点上,抢进度、促质量,让移民们提早一个月住进了新居。

    徐家坝村成立社区后,陈先富主要负责低保工作,全社区共3700多人,共有低保户527户,陈先富每天主要就是和这些低保户打交道。对困难的、符合低保政策的,他及时上报,协调解决落实,而对一些不符合低保条件的“扯横经”、“骗吃户”予以劝说和抵制。他记得有一个不懂政策的年轻人,明明不符合低保条件,却到办公室大吵大闹,陈先富先是陪着笑,让年轻人坐下来喝杯茶,等冷静之后,再给他讲解有关申请低保的政策、条件。一条条比对下来,年轻人觉得自己确实不够格,然后红着脸离开了。

    2007年3月,陈先富到6组进行入户调查。70多岁的范大爷身患重病躺在床上,老伴也是年老体弱。老人生活的艰难让陈先富揪心不已,他安慰老人:“要好好养病,照顾好身体,你们的困难我一定向社区领导反映。”那以后,从申请低保到领卡发放,陈先富没让两位老人跑一次路,每次都是他上门去为他们服务。

    如今陈先富仍兼任着社区的联勤员,多年来默默无闻地为群众办实事,传信息,他真正成为了移民心中的“勤务员”。

    2014年5月,为人热情、处事机敏的阳仁树被选举为徐家坝社区二组分支部书记。阳仁树的人气那可是靠自己这些年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成绩累积而来的。

    2012年初,为解决全村及二组移民的吃菜、卖菜问题,村里计划修建农贸市场,为让工程早日完工,阳仁树几乎天天泡在建筑工地上,一干就是两个月,直到农贸市场建成开业,并积极协调移民与当地村民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农贸市场日常纠纷,为维护社区秩序稳定、民众安居乐业忙碌操心。

    2012年5月,蓝润啤酒集团需要征用二组的10亩土地修建啤酒瓶子堆码场,社区将协调任务交给阳仁树。阳仁树二话没说,立即带领小组队员跑国土、找承建,并很快将堆码场交付使用,高效率的办事作为,深得企业赞许。正是因为雷厉风行、敢做敢干的作风,阳仁树同时赢得了村民喜爱。

    当上“芝麻官”后,阳仁树更是时刻把移民、村民的困难放在心上,一有时间,他就和当地村民拉家常,摆龙门阵,很快成为移民心中的“好支书”。

    阳仁树原本是一个建筑技术工,每天外出打工可以挣上两三百元,而当上村官,每月薪水抵不过他打工的零头,但能为民做实事,阳仁树说他吃亏也值得。

    “觉得一天工作累吗?”

    “累也没什么,特别是看到一些困难家庭得到帮助的时候,那种快乐真是难以言表。”对视中,记者看到阳仁树眼里的真诚。

    C 自强创业 白手起家书写幸福人生

    在通川区北外镇徐家坝社区的三峡移民安置楼底层,我们找到了开“移民酒家”的移民妹子徐思杰。

    2002年9月16日,30岁的徐思杰和48名三峡移民一道,从开县丰乐镇来到徐家坝村扎根落户。最初刚过来时,她很彷徨很无奈,由于人生地不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后来,村主任主动上门拉家常,嘘寒问暖,知道了徐思杰曾经在广东有过餐饮店打工的经历,便鼓励她开办食店,自主创业。

    想到自己18岁就外出打工,在广东学了一些饭店管理知识和烹饪技术,加之当时移民安置点还没有一家餐饮店,徐思杰便与退伍的丈夫一致决定,在自家的底楼开办“移民酒家”。开初的所谓“酒家”,其实就是在房屋旁边搭个简易灶台,支起锅灶就开始经营早餐,卖面条、包子、馒头,由于人口稀少,生意一度很差,一年下来基本没有利润。眼看生意冷落,酒家面临关门,村里又及时再伸援手,一方面资助徐思杰丈夫专程到厨师学校学习厨艺,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社区群众办生办酒时去照顾“移民酒家”的生意。徐思杰丈夫学成归来,手艺大为长进,炒的菜味道可口、办的酒席实惠薄利,深得吃客和当地群众喜爱,渐渐的生意有了起色,加之两口子为人热情,服务周到,“移民酒家”的名气逐渐打响,生意自然越来越红火。

    酒家走过十二年,见证了他们的创业艰辛与苦乐。如今,徐思杰扩大了门面,装修了酒楼,附近居民及蓝润啤酒企业职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都喜欢到她的餐馆就餐。“移民酒家”成了徐家坝社区响当当的“名牌”。

    ·社区记者 邱一彪 谯继 本报记者 郝良·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事要闻
   第03版:深度报道
   第04版:金色晚年
   第05版:社会现场
   第06版:国际国内
   第07版:作家
   第08版:体娱圈
三峡移民在达州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