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鼋头”上的知县大手笔
国人说,来中国不去长城等于没到中国。无锡人说,游太湖不去鼋头等于没去太湖。“太湖绝佳处,毕竟在鼋头”,这是郭沫若当年观太湖留下的经典之句,道出了鼋头渚在观赏太湖中的至尊地位。“鼋头”即伸入太湖中翘起头颅的那一大块突出的巨石,廖纶在此崖壁上手书“横云”、“包孕吴越”六个大字。对于那六个大字,游人说:“到太湖观景,如若不去品一品这两幅摩崖上的大字,那差不多就等于没到鼋头渚,也就等于没到太湖。”
太湖在春秋时期地属吴越,两国诸侯在此曾经演绎出流传几千年而不衰的壮举,这方自然天地因此而凝聚了无比丰富的人文气息。太湖水以其博大的襟怀、天赋的爱心,如慈善的母亲般哺育着江浙两地万千子民,哺育了这方水土,让这方土地成了鱼米之乡;湖边这处断崖,突兀陡峭,如屏似镜,不知引发出多少文人之幽思,让多少书家浮想联翩,多少墨客为之俯首折腰。
“横云”、“包孕吴越”这六个硕大的字,出自清末年间无锡知县廖纶之手,书于1896年。自廖纶与友人乘舟游太湖时兴致所至留下的这方墨迹,距今已有110多年了。这六个大字今赫然于赤裸的石壁上,雄浑圆润,暗藏刚劲,笔力飞扬,潇洒酣畅。细观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一种夺人魂魄之神力萦绕其间,绝美的风景被注入了深远的意境,可谓一字千钧。
廖纶(1810年—1889年),字养泉,号橘叟,四川巴州人(原属达州市,今巴中市平昌县人)。其祖父廖安国、父亲廖元均为清时举人。廖纶清道光诸生,自幼敏而好学,才能出众。早年被两江总督曾国藩招为军中书牍,委办浙沪厘金局和海运事务;继为江西巡抚沈葆祯委办正阳盐务;后被北洋大臣李鸿章委以新阳县令,旋任海州、直隶州道员。陕甘总督左宗棠甚嘉其能,上奏调甘肃供职。
廖纶其书法不仅了得,据说为官亦好,于无锡发展种植蚕桑,富了一方人土。廖纶晚年归隐平昌江口,现江口镇辖区内仍留有他书写的石刻真迹《石峡颂》和“江阳十景”及“魁”“寿”二字。据说,达川区石桥镇四号牌坊上刻的“节”、“孝”二字,也出自于廖纶之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