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突出重围》《舰在亚丁湾》导演舒崇福
36集电视连续剧《舰在亚丁湾》正在央视热播,担任该剧总导演的舒崇福系达州市通川区木子乡人。而此前,他编导的10多部电视剧,特别是《突出重围》已让他的名字如雷贯耳,蜚声海内外。
舒崇福,国家一级导演,现任成都军区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少将军衔,中国视协理事,四川电影协会副主席,1988年被评为“跨世纪中青年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身材魁梧,气宇不凡的他,既有挥戈跃马的威武气质,又具温文尔雅的儒将风度。这位从大巴山走出的“东方之子”有着震撼人心的传奇故事。
A
木子乡位于铁山山麓,州河东岸,系浅丘地带,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1954年农历9月28日,舒崇福出生在小镇街后面的一间茅草房内。舒崇福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二,上有姐,下有两弟一妹,父亲舒耀光是个仅读了两年私塾,忠厚老实,勤耕苦种的农民。
1966年,舒崇福12岁时,文革爆发,而不识愁滋味、憧憬美好未来的舒崇福却一心只想着读书。他如饥似渴地读小说,《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水浒》、《三国演义》等等,如痴如醉地遨游在书海。初中毕业后,学校停课,舒崇福只好回家务农,那时,他开始涉猎政治书藉,借阅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成天书不离手,连吃饭走路都在阅读。正由于他博览群书,才增长了学识、丰富了他的人生。
197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18岁的毛头小伙令当地公社党委一班人刮目相看。于是,公社党委领导找舒崇福谈心,重点培养他,把他作为发展新党员的对象,这也是舒崇福梦寐以求的,不久,舒崇福与后来担任公社妇女主任的罗朝珍一起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向党庄严宣誓,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73年,舒崇福又被群众推选为大队贫协会主席,组织上还派他到县委党校学习。
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团长
B
1973年冬,身板结实、豪情满怀的舒崇福应征报名参军,他是新兵营里400名新兵中唯一一名共产党员。不仅如此,由于他知识丰富,又善写作,写的政论文观点鲜明,证据充分,行文流畅,战友们都说他比大学生还强,他理所当然地成了新兵中的冒尖人物。新兵集训期满下连队,舒崇福被分配到汽车团当文书,撰写了大量感召力、渲染力极强的新闻稿件,及时报道宣传军中改革发展、好人好事,在《解放军报》、《文汇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
1979年3月,时任排长的舒崇福奉命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负责侦查敌情,他以惊人的胆识和超人的智慧,制定侦查方案,趁着夜色掩护,穿过浓密荆棘,并孤身一人,深入敌营,以迅耳不及掩耳之势,成功将一名越方士兵俘虏回来,经过审讯,从抓获了的这个“舌头”身上,获取了极其重要的情报。
1984年,舒崇福又参加了第二次对越自卫反击战,在长达一年的艰苦卓绝保疆战斗中,用他的机智灵活和敢打敢拼的精神,连续打了几次漂亮仗,两次荣立二等战功。
舒崇福在部队进步很快,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到团长,从一名士兵到一位智勇双全、能文能武、能征善战的指挥员,他经历了太多艰辛的历练,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作战本领。
从军营登上艺术殿堂
C
舒崇福从小就有个梦想,梦想当一名能为祖国作出重大贡献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潜质在部队早已崭露头角。到1991年,本应退役返乡的他,被部队留了下来并委以重任,调任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团长。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将突然改行搞文艺作文官,反差极大,这对舒崇福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也是一次严峻挑战。
攻坚不畏难,只要肯登攀。他坚信只要有一份对事业执着的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精神,没有学不到的东西。舒崇福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请教,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使文工团工作有了很大起色。
1998年,舒崇福又调任成都军区电视艺术中心主任,从事视影工作,一干就是16年。由于工作流动性大,他乘机坐车,风里来,雨里去,天南海北劳累奔波,生活规律失常,加之操劳过度,他患上了肠胃和心脑血管疾病,但舒崇福仍不屈不挠,无怨无悔地带病工作,一门心思扑在影视事业上。每接一部电视剧,舒崇福总要反复阅读剧本,聚精会神地去琢磨,解读编剧者的创作意图,认真挑选演员和外景场地,像带兵打仗一样全力以赴,废寝忘食地指挥编导排演,对每一个细节都细心推敲,力求不出丝毫瑕疵。随着一部部精品力作的问世,在演艺界,舒崇福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星辰,在天空中闪烁……
从1991年起,舒崇福从事电视剧、电影编剧、导演共14部作品,其中策划制片出品6部,个人作品获全军全国和国际金奖多达18项。主要代表作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雪震》、《突出重围》、《我和连长》、《劫后》、《纪录片》、《长征》、《士兵突击》、《边城破晓》。特别是一部震惊中外的《突出重围》,让他声名远播,该片以全新的强军必须注重军演的理念,在军事题材作品中引领夺冠。这部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巨片,引起了国家高层关注,赢得了国内外一片赞誉,并在年度影视界颁奖中将所有奖项揽入囊中。
辛勤汗水浇出幸福之花,艰辛付出必然结出丰硕之果。16年来,舒崇福历尽艰辛,同时荣誉光环也纷沓而至。1996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8年被评为跨世纪优秀中青年艺术家;1999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导演;2004年、2007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08年4月,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电视剧创作二十年“突出贡献”奖,再立二等功两次;2009年授文职少将,还担任中国视协理事,四川电影协会副主席;2002年4月,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受央视《东方之子》栏目专访,同时还被中国国防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恩爱夫妻风雨同舟
D
舒崇福不仅在事业上一路高歌一路辉煌,他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
1982年,舒崇福与刚从四川大学毕业、才气横溢的杨小梅领取了结婚证,牵手踏上了婚姻的红地毯。妻子现任四川省运动技校学生科科长,岳父当年在新四军屡立战功,儿子舒杨如今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油画家。
舒崇福一年四季在外忙碌奔波,操持家务的重担自然落在了妻子扬小梅一人肩上。为了丈夫的事业,杨小梅付出了许多,但她始终无怨无悔,和丈夫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相依相偎走过了32个春夏秋冬。
本报特约撰稿人 舒启佑 本报记者 刘民婕 洪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