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传媒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2月18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春晚报记者走基层
温暖人心的《大礳崁志》

    今年春节,记者回到乡下老家过年时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通川区檬双乡松坪村五社数十位村民自筹资金、精心编辑出版的社志《大礳崁志》。

    地方志修纂是华夏文化的特色之一,记者见过很多地方志,但是一个幅员面积仅有0.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过百余人的小小村社编纂了社志,还是第一次听闻。

    《大礳崁志》共包括《概况》、《发展历史》、《家庭户情简介》、《社内记事》、《乡土文化》、《思念文摘》、《图片集锦》、《统计表册》等八个部分。既然为志,那就是真真实实地记录历史,在这本社志里,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一个川东北普通的小村落,既有着和中国所有同时代乡村一样的发展轨迹,又有着它独有的酸甜苦辣。

    社志里有几段记录给记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村里虽有杨、蒲、张、程、曾、唐、李等近十家姓氏,但民风淳朴,人们相敬如宾、尊老爱幼,团结如一家,相互信任和援助,社内未曾出现过失窃之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礳崁接纳了几位知青。其中一位来自重庆的张成友在大礳崁和乡民们一起共同生活了几年,并把此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后来知青回城,时隔数十年,在二十世纪初,张成友带着爱人专程回到大礳崁,在院内置办八桌酒席,感恩宴请社里的所有乡亲。而且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张成友就曾多次不断从重庆给社里的乡亲捎带布料、日常百货等物。是什么让这位遥隔数百里的知青对这片土地念念不忘,除了张成义本身是一位重情重义的汉子,大礳崁那些乡亲的热情、友好和淳朴让远离家乡的张成友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温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生总有起伏,每个人的起跑线也不会都在一条直线上。大礳崁有四个极端贫困的家庭,依靠着当家人在达城挑棒棒为生,吃尽千般苦,节衣缩食,却不忘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最后送出了八个大学生,改变了家庭的命运,这可谓一个奇迹。不管是杨贵兵、曾大权,还是唐立志、唐小明,他们历经生活磨难,却没有丢掉对生活的希望。尊重知识,艰苦创业历来是大礳崁人秉承的优秀传统,所以,当这个小村子先后走出了博士生、研究生、企业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本留有先民足迹、凝聚先人智慧、反映乡土风貌、世事变迁的社志,主要涵盖了大礳崁近百年来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史实佐证、传统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大礳崁的后人而言,算是先辈馈赠的一笔不可再生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本报记者 郝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社会
   第04版:民生
   第05版:县市
   第06版:特稿连载
   第07版:超市
   第08版:晚霞
   第09版:文娱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周边教育
   第12版:天下
本报邀政协委员实地调查
规划大型游乐场和动物园
新建独立的少儿图书馆
建议清“内鬼” 设奖打“黑”
幼儿入园费涨得离谱
南城到市区公交太少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温暖人心的《大礳崁志》